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22.50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恣心所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歲時明白了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時則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法度。」由孔子這段話可以得知,當人修養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逆。可知「從心所欲,不踰矩」,當是儒家修身養性的最終目標。「隨心所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後來在使用這句成語時,有時會轉用於任意施行而不管是否造成危害的負面表述。
同心同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一心意,同一信念。指思想、行動一致。《書經.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金史.卷二.太祖本紀》:「朕得天下,皆我君臣同心同德以成大功。」也作「同德同心」。
任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無論、儘管。[例]我的心意已決,任憑你如何遊說,都不能改變我的決心。
回心轉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變原來的心意和態度。《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那大王早晚被他勸轉,果然回心轉意。」《西遊記》第三二回:「你師徒們若肯回心轉意,招贅在寒家,自自在在,享用榮華。」也作「心回意轉」、「意轉心回」。
上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帝王的心意。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五.十反》:「時冀州有疑獄,章帝見問統。統處當詳平,克厭上心。」唐.白居易〈賀雨〉詩:「上心念下民,懼歲成災凶。」
以己度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自己的猜測來推想別人的心意。《三國志.卷一三.魏書.鍾繇傳》:「夫論事料敵,當以己度人。」
從眾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從眾」。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從眾」。「真從眾」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見或建議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無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數人在一起不會錯」的隨大流思想。「假從眾」則往往是礙於情面或者免受群體的指責和懲罰。例如有的同學不吸煙,也不想吸煙,但夥伴中許多人都抽煙,為使自己與大家協調一致也只得抽上了。這種違心的從眾現象,在學生中還是比較多的。 相關聯結[社會心理學從眾]
如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搔背的器具。以骨角、竹木削作人手指爪形,有長柄,可如人心意,搔背部的癢,故稱為「如意」。後世演變成一種象徵吉祥的陳設品,以金、玉等精緻質料刻製,頂端多作靈芝形或雲形,長柄微曲,可供賞玩。《聊齋志異.卷一○.葛巾》:「而室內並無昋奩,床頭有水精如意,上結紫巾,芳潔可愛。」《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原來賈母的是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拄一根。」也稱為「不求人」、「搔背爬」。
吃了秤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歇後語)鐵了心。吃下秤砣,心便如鐵砣般堅硬。比喻心意已定,任何事情都難以改變。如:「已經吃了秤砣決定投考軍校了,就絕不改變!」
不為所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意已定,不被更動。如:「他已經發了誓,所以不管誰來勸說,他都不為所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