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28.74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犯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冒犯頂撞長輩或上位者。[例]古時盡忠職守的諫官,常不顧個人安危直言犯上。
心狂意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煩意亂」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楚.屈原〈卜居〉(據《楚辭.卷六》引)屈原1>既放2>三年,不得復見。竭知3>盡忠,而蔽鄣4>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 〔注解〕 (1) 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讒言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2) 放:驅逐、流放。 (3) 竭知:用盡智慧...
杜口結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閉口,不敢言語。形容非常害怕而不敢說話。《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傳》:「今皆杜口結舌,以臣為戒,誰敢為陛下盡忠孝乎?」《晉書.卷四七.傅玄傳》:「而人主若不能虛心聽納,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結舌。」也作「杜口絕舌」。
杜口裹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閉嘴不說話,住腳不敢前。形容十分畏懼而不敢進言。《戰國策.秦策三》:「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之盡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鄉秦耳。」
甘冒虎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虎口,比喻非常危險的地方。願意冒生命危險,表示非常忠心。《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裴松之注引孫盛曰:「豐知紹將敗,敗則己必死,甘冒虎口以盡忠規,烈士之於所事,慮不存己。」
深謀遠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韓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
力不副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賜他做西域都護,還封他為定遠侯,讓他駐守在西域,維繫邊界的和平。班超因此在西域一待就是三十年,一直是盡忠職守,但是到了晚年,非常想家,於是上書皇帝,希望能讓他回鄉養老。但一等三年都沒有回音,他的妹妹班昭於是寫了一封信,幫哥哥向皇帝求情,說班超在西域為朝廷效命了三十年,現在七十歲了,年老多病,體力大不如前,眼睛、耳朵都不管用了,走路還要藉助拐扙。雖然很想替國家效力到生命中最後一刻,但現在身體如此衰弱,如果哪天敵人突然發生叛變,他就算有心,力量也不足以平定動亂。到時不但對國家會有極大的傷害,群臣之前的努力也會付諸流水。班昭懇求皇帝讓哥哥回國,不要讓他就這樣老死異鄉。信的內容處處流露出深厚的兄妹之情...
慮遠謀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韓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
警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配掛一線四星以上胸章之警察官長。[例]張警官盡忠職守,屢建奇功,深受長官信賴。
報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國家盡忠效力。如:「投身軍旅所為何事?不過就是報國而已。」《三國演義》第四回:「卓賊欺天廢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聽聞,豈報國效忠之臣哉?」《儒林外史》第三八回:「熱心救難,又出驚天動地之人;仗劍立功,無非報國忠臣之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