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98.020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學無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髮:束髮。指初成年時。 (3) 階闥:指宮闈。闥,音ㄊㄚˋ,宮門。 (4) 誼形於主:對君主盡忠義。誼,音|ˋ,通「義」。 (5) 受襁褓之託,任漢室之寄:指武帝臨終前,囑託霍光輔佐年僅八歲的昭帝。 (6) 摧燕王,仆上官:燕王與左將軍上官桀密謀殺害霍光,廢帝篡位。東窗事發後,霍光盡誅上官桀與其黨羽,燕王自盡。燕王,劉旦,漢武帝第四子。仆,傾倒。上官,上官桀,武帝時為太僕,臨終時又命為左將軍。與霍光為親家,子為驃騎將軍,封桑樂候,孫女為昭帝后,權傾一時,遂與霍光爭權,後因與燕王謀反失敗被誅。 (7) 處廢置之際:指昭帝崩後,欲立武帝孫昌邑王劉賀為帝。劉賀入宮後,行為放蕩淫亂,霍光...
心煩意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心煩意亂」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楚.屈原〈卜居〉(據《楚辭.卷六》引)屈原1>既放2>三年,不得復見。竭知3>盡忠,而蔽鄣4>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 〔注解〕 (1) 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讒言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2) 放:驅逐、流放。 (3) 竭知:用盡智慧...
忠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賢良盡忠的人。《列子.湯問》:「妖靡盈庭,忠良滿朝。」《樂府詩集.卷六一.雜曲歌辭一.南朝宋.鮑照.出自薊北門行》:「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肝膽塗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肝腦塗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在《戰國策.燕策一》中記載了張儀為秦國破除合縱而行連橫之計,向燕王遊說道:「大王現在最親信的是趙國。但是趙國可信嗎?代王是趙王的姊夫,但是趙王為了兼併代國,於是設計邀請代王在句注要塞相見。事先暗中命令工匠製作了一枝尾柄很長的金斗,囑咐廚師趁酒酣樂,要上熱羹的時候反持金斗,擊殺代王。結果代王在宴會上慘死,腦漿濺得一地都是。代王的妻子,也就是趙王的姊姊,聽到了這個消息後也自殺了。這件事天下皆知,大王一定也不會陌生。……」後來「肝腦塗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腦塗地」演變而出,說明死狀極慘。後來用以比喻人盡忠竭力,不惜犧牲生命之意。
忠孝不能兩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國盡忠和對父母盡孝,二者無法兼顧。如:「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值此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我只有移孝作忠,有愧人子奉養雙親之責了。」
中臺科技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顧系及視光系,共計14系11研究所。 培育目標秉承本校校訓「忠、信、篤、敬」,積極培養中臺學子具有「盡忠職守、誠信待人、專業篤實 、敬愛生命」之精神,以追求「技術專業、人文關懷」之全人教育。民國八十七年改制後,我們的校徽是以藍色十字象徵醫護專業工作,紅色中台字樣,象徵中臺人的熱情與愛心,更以圓形外框象徵終生學習與全人教育倡導。 治校理念秉承本校校訓「忠、信、篤、敬」,積極培養中臺學子具有「盡忠職守、誠信待人、專業篤實 、敬愛生命」之精神,以追求「技...
不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了解,多指不了解事實真相。《楚辭.屈原.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今臣盡忠竭誠,畢議願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期培訓軍隊,以備外敵入侵時應急之需。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主公,可不道,養軍千日,用在一朝。為臣子要盡忠報國也呵!」清.洪昇《長生殿》第二六齣:「自古養軍千日,用在一朝。臣等呵,無能滅虎狼,無能滅虎狼,空愧熊羆將。」也作「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養兵千日,用在一朝」、「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養軍千日,用軍一時」、「養軍千日,用在一時」。
意氣軒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董卓不但打仗沒有盡力,又對張溫的召見傲慢無禮;孫堅看不過去,便對張溫數責董卓三項罪狀:對上不敬、沒有盡忠職守,又「軒昂自高」、態度傲慢,因此建議以軍法處斬。「軒」、「昂」都有「高」的意思,在此形容董卓高傲無禮的態度;後也用來形容人氣度不凡。「氣宇軒昂」合用後,多用來形容神采飛揚,氣度不凡。
損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損害與利益。《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褘、允之任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