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執迷不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執迷不悟」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釋道恆〈釋駁論〉(據《弘明集.卷六》引)1>然垣牆峭峻,故罕得其門;器宇幽邃,稀入其室。是以道濟彌綸,而理與之乖;德包無際,而事與之隔。子執迷自畢2>,沒齒3>不悟,蓋有以也。夫日月麗天,而瞽者莫睹其明;雷電震地,而者不聞其響,是誰之過與?而方欲議宮商之音,蔑文章之觀,真過之甚者。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南朝梁.武帝〈移檄京邑〉。 (2) 自畢:自我限制。 (3) 沒齒:終身,永遠。〔參考資料〕 南朝梁.武帝〈移檄京邑〉(據《梁書.卷一.武帝本紀》引)今資斧所加,止梅蟲兒、茹法珍而已。諸君咸世冑羽儀,書勳王府,皆俛眉姦黨,受制凶威...
阿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謂:(1)父親。《稱謂錄.卷一.父.阿翁》:「小知錄:周秦晉隴,皆曰阿翁。」(2)婦人稱丈夫的父親。如:「不疾不,不作阿家阿翁。」(3)祖父。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阿翁詎宜以子戲父?」
跛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腳殘廢。《莊子.達生》:「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於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
別有千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民階層,在當時及後世都備受推崇。壯年時,趙翼即因輕微中風而絕意仕進,歸隱田園,晚年時更處於半瞎、半、半啞的狀態,〈吳穀人祭酒枉過草堂邀稚存味辛同集〉即其晚年詩作,從詩名可知此詩所記為趙翼與吳穀人、洪亮吉(稚存)、趙懷玉(味辛)相聚共飲之事。當時他應已是七十餘歲的老翁,在座數位也俱是髮蒼鬢白,使他不由得生出人事更迭的感歎。詩中所提「袁、蔣、王、錢」指的是袁枚、蔣士銓、王鳴盛、錢大昕,這四位都是與趙翼同時期的著名學者,在文壇亦享有盛名,袁、蔣二人更與趙翼同為「性靈」派詩人。然而無論他們曾經多麼的顯赫,多麼的意氣風發,畢竟已是時過境遷,終將化為塵土,而起繼後浪各顯優長與特色,是否有人甘於只做傳薪...
對牛鼓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果我引用儒家經典解釋佛理,你們很容易就能了解。反之,我若是引用佛典,就像對瞎子說各種漂亮顏色,對子演奏音樂,一點幫助也沒有。就是師曠那樣的音樂大師,無論技藝多麼精巧,也不能彈奏沒有琴弦的琴;狐貉的皮毛雖然暖和,但也不能溫暖沒有生氣的死人。例如春秋魯國的公明儀,有一次看見一頭牛在吃草,就彈琴給牠聽,可是不管旋律多悅耳動聽,牛卻充耳不聞,自顧著吃草,這是因為人類的音樂不適合給牛聽。後來他改彈出蚊虻鼓翅聲、落單小牛的悲鳴聲,牛就立刻停止吃草,搖著尾巴,豎起耳朵,徬徨不安地聆聽。我引用儒家經典來講解佛理,也是同樣的道理。」由典源看來,牟子舉公明儀為牛彈琴的故事時,並沒有貶抑牛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
振警愚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振發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耳朵聽不見。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三上.釋詁》:「耾,也。」
執迷不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執迷不悟」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釋道恆〈釋駁論〉(據《弘明集.卷六》引)1>然垣牆峭峻,故罕得其門;器宇幽邃,稀入其室。是以道濟彌綸,而理與之乖;德包無際,而事與之隔。子執迷自畢2>,沒齒3>不悟,蓋有以也。夫日月麗天,而瞽者莫睹其明;雷電震地,而者不聞其響,是誰之過與?而方欲議宮商之音,蔑文章之觀,真過之甚者。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南朝梁.武帝〈移檄京邑〉。 (2) 自畢:自我限制。 (3) 沒齒:終身,永遠。〔參考資料〕 南朝梁.武帝〈移檄京邑〉(據《梁書.卷一.武帝本紀》引)今資斧所加,止梅蟲兒、茹法珍而已。諸君咸世冑羽儀,書勳王府,皆俛眉姦黨,受制凶威...
各千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民階層,在當時及後世都備受推崇。壯年時,趙翼即因輕微中風而絕意仕進,歸隱田園,晚年時更處於半瞎、半、半啞的狀態,〈吳穀人祭酒枉過草堂邀稚存味辛同集〉即其晚年詩作,從詩名可知此詩所記為趙翼與吳穀人、洪亮吉(稚存)、趙懷玉(味辛)相聚共飲之事。當時他應已是七十餘歲的老翁,在座數位也俱是髮蒼鬢白,使他不由得生出人事更迭的感歎。詩中所提「袁、蔣、王、錢」指的是袁枚、蔣士銓、王鳴盛、錢大昕,這四位都是與趙翼同時期的著名學者,在文壇亦享有盛名,袁、蔣二人更與趙翼同為「性靈」派詩人。然而無論他們曾經多麼的顯赫,多麼的意氣風發,畢竟已是時過境遷,終將化為塵土,而起繼後浪各顯優長與特色,是否有人甘於只做傳薪...
發矇振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瞎子見到光明,使子聽到聲音。比喻見解高明,使人大開眼界。《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發矇振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