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828.1289 ms
共 32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補償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用不同教育方法或方案,以補救幼年未能享有足夠文化刺激的貧困兒童,協助其克服學習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以提高其學習實效。
|
[非正規教育之社會]([非學校化社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正規教育」為美國近年興起的一種質疑傳統學校教育功能的觀點。美國建國之初,領導獨立運動的先驅,均深受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堅信一個紮實的、穩定的民主共和國,必須由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組成之。因此,普及教育、公共教育、平民學校,在美國教育發展史上,逐漸地成為美國文化傳統中的一部分。一九六○年代,聯邦政府大量經費補助各地方的教育發展,使公共教育的真正效能,成為一些教育思想家所質疑的一個問題,伊利希(I.D. Illich)在一九七一年所著[非正規教育之社會](或[非學校化社會])一書,便是一個具體的代表。伊利希覺得社會愈來愈走向制度化,使得個人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得依附於社會的制度。人的初生,要在...
|
社會流動與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流動是開放式社會(open society)的特徵;它的產生與社會的客觀環境以及個人的條件都有密切關係。在傳統社會或封閉式社會中,由於許多社會地位是經過世代傳承而得,受個人家庭背景的影響,故教育資格與社會流動的關係並不密切。在現代社會中,由於職業分工日趨專門化,很多職業必須以獲得必要的知識或技能為條件,而這些知識與技能又多經過學校教育而得,故教育與職業成就或社會地位的關係遂極為密切。
國內外許多社會流動的研究,已經顯示教育的重要影響力。學者們所作的研究,雖然有範圍與重點的差異,但基本上這些研究的發現有一共同的特徵,即是社會地位較低而有較高教育者,有向上流動的機會,而且也可... |
非學校化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學校化教育」或譯「貶學校教育」是一種起源於一九六○年代的學校教育改革運動。在反知主義、反科技理性、反科層體制化等思潮的影響下,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對於形成非人性化、疏離感以及主體意識受到壓抑的學校教育,加以批判和反省。其立場是人文主義,態度是批判的,手段則是激進的。
非學校化學校教育運動的根源,可以追溯至法國哲學家盧梭「(J.J. Rousseau)自然主義的兩個觀點:(1)「受教育」和「學校教育」不全然是一件事;(2)學校之強制性和例行化的本質對學生的學習有害無益。這樣的觀點以為「學校」的教育功能是失敗的,學校教育中存在著許多「反教育」的影響。 最早提出貶學... |
美國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America,縮寫:USA),簡稱美國,是由50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目錄1 基本原則2 學校制度2.1 初等教育(elementary school)2.2 中等教育(high school)2.2.1 初級中學及中間學校2.2.2 傳統式高中(high school)2.2.3 新型態中學2.3 高等教 |
公民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公民教育指培養「以權利意識為主的公民意識、公民資格和公民行為能力」,突出權利本位,使人成為權利的主體的現代性內涵。公民教育也因此是國家現代化的基本建設,「以自由、平等為基礎,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公民教育是現代國家...
|
回流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流教育係指個人在一生大部分的時間中,教育、工作、休閒三者輪替的發生;或學習活動在一生中因環境的改變而作間斷的發生。回流教育係一九六九年以後起源於歐洲的一種教育思潮。主張個人有權在終身中重回教育的行列。對於「回流教育」一詞,一般有兩種看法:一為視為繼續教育的一種型態;另一為將教育視為一種人權。回流教育的思想係一九六九年由瑞典教育部長波爾莫(O. Palmeo)所提出,認為教育不可能一次完成,人在從事一段工作後,應重新接受教育,形成教育-工作-休閒的循環模式,以代替傳統的直線式生活型態。一九七○年以後,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
|
道德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導學生明辨善惡及知善行善的教育。強調遵守道德規範和良好習慣(美德)的養成。
|
韋伯教育社會學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古典社會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雖未針對教育撰述專書,但他所提的「權威」(authority)與科層體制(bureaucracy)概念,對教育社會學者後來的研究均有深遠的影響。基本上,韋伯認為行動是社會學分析的單位,社會學是試圖了解社會行動的科學,用以解釋社會行動的成因、過程與影響。韋伯運用理想類型(ideal type)的概念為分析工具,指出理想類型是一特定社會模式或過程的純粹模型,用以作為與真實世界的社會安排進行比較的依據。理想類型並不一定要和具體事實吻合,因其構造是以普通性的邏輯為準則,而非特殊的個案。建構理想類型是一種相當有用的社會學分析方式,是比較...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簡稱北市教大、市立教大、市教大,前身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北市師),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設立於1895年,為全臺歷史最悠久的大學院校。北市教大之校區,座落於臺北市的核心地帶博愛特區之內。所在地區鄰近臺北車站,交通便捷,學校的周邊,公車路線甚多且車次頻繁,搭乘捷運更是方便,鄰近有中正紀念堂站和小南門站等捷運站。除了鄰近西門町商圈及以南昌路為中心的商業區外,東吳大學城區部,在半徑一公里方圓內,亦有重要的中央行政機構匯聚,如總統府、司法院、法務部、外交部、國防部、教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