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82.14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喜容可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笑容可掬」之典源,提供參考。 ※《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藏匿;諸將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卻說司馬懿1>前軍哨2>...
婆心苦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鎮州臨濟義玄禪師》。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禪師,在他追隨黃檗習禪的時候,也被黃檗棒打三次。當時他在黃檗身邊習禪許久,一天,首座和尚睦州勉勵他去參問師父,但他不知道要問什麼,和尚就建議他可以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意。」臨濟就跑去問師父,但黃檗沒有回答,反而把他打了一頓。臨濟連續問了三次,就被打三次。他覺得自己很笨,沒有辦法了解師父的意思,想要離開。首座和尚來找黃檗,希望黃檗能開示臨濟。臨濟來向黃檗告辭時,黃檗要他去見大愚和尚。臨濟見到大愚和尚,大愚和尚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他說:「我從黃檗處來。」大愚和尚問:「黃檗對你有什麼教導?」臨濟說:「我三次問祖師西來意,三次都被打一頓,到現在還不知道錯...
黃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榮華富貴,一直活到很老才死去。此時,盧生因為伸了個懶腰而醒了過來,發現自己睡臥在旅店中,而道士仍在身邊,旅店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有煮熟呢!他感到很驚訝,所看到的事物都和原來的一樣,就說:「難道那些榮華富貴,都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嗎?」道士回答說:「現在你應該知道,人一生所追求的,不過就是一場夢而已!」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黃粱一夢」,用來比喻榮華富貴如夢似幻,終歸泡影。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南柯一夢 相反詞 5.例句人生在世,猶如黃粱一夢,富貴榮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一新耳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耳目一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耳目一新」原作「耳目更新」。據《魏書.卷一六.道武七王列傳.河南王曜》記載,元鑒擔任齊州刺史時,正值朝廷厲行革新改變初期,各種法制才開始施行。元鑒遵循高祖的旨意,並兼採齊地舊有的習俗,使法則制度規範清楚,且合於禮法。高祖欣賞元鑒的作法,對身邊的侍臣說:「每州的刺史都能像元鑒這麼做,改變舊風俗有什麼難的?」於是下詔書褒揚讚美元鑒,並且將元鑒的作法頒布天下。齊地的人都愛談論此事,都說所見所聞都變得新奇、清新。後來「耳目一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所見所聞都有一種新奇、清新的感覺。如唐代白居易〈修香山寺記〉中「與往來者耳目一時而新」句,是說因...
手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身邊。如:「目前這東西不在手下。」
利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鋒利的兵器或威力強大的武器。《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平時在廝撲行裡走,身邊常帶有利器。」《清史稿.卷一四○.兵志一一》:「外洋新出利器,不肯以秘法示人。其機括靈巧,猝難臆測。」
聲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聲音、言語。《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滴珠生來在父母身邊,如珠似玉,何曾聽得這般聲氣?」《紅樓夢》第六四回:「這好一會我們沒進去,不知他作什麼呢,一些聲氣也聽不見。」
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極為貧苦,連容身之地都沒有。《何典》第九回:「原來劉打鬼收成結果了雌鬼,把活鬼的故老宅基也賣來餵了指頭,弄得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只得仍縮在娘身邊。」也作「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患得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患得患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曾說:「人格低下的人是不能侍奉君王的,因為他們只注重名利,沒得到前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會失去。如果擔心到手的名利失去的話,為了繼續保有它,他們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這就是說,如果君主身邊的人品德不好的話,他們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影響朝政,蒙蔽視聽,進而使國家人民受到危害,所以這種人是絕對不能事君的。孔子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說明小人對名利得失的憂慮。後來「患得患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
柙虎樊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柙中虎,樊內熊。比喻身邊的危險人物。清.洪昇《長生殿》第一○齣:「不隄防柙虎樊熊,任縱橫社鼠城狐。」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