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28 ms
共 1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粗識之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識之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自己六、七個月大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後世便以「之」、「無」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如:「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等,都指識字不多,學問不高之意,而「不識之無」則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
歷歷可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清清楚楚地辨別。宋.洪邁《夷堅丙志.卷二.朱真人》:「始諦視之,面目、冠裳,歷歷可辨。」清.徐珂《清稗類鈔.盜賊類.盜爲子延師》:「後復沿舊途覓初地,憶叢箐中有小洞,即前所匍匐而出者,視之,則洞口已塞,新砌泥痕,尚歷歷可辨也。」
|
學習活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評估。 成果1.心智技能:此技能是指利用某些心智,如符號來學習”如何去做某事”之能力。包含:(1)辨別(2)具體概念(3)定義概念(4)原則(5)高層次原則2.語文知識:指用口頭說明、書寫、打字、繪圖等方式,以陳述或說出某種概念、事實、事件。語文知識就是觀念、事實或名辭之陳述性知識。3.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用來管理自我之學習技藝、思考及分析問題之能力,認知策略能力掌控了學習者之內在學習歷程,亦即”自我管理行為”。4.動作技能:指在進行某些動作時所需要使用之技能,例如打字、駕車等。5.態度:指會影響學習者對其個人行動之選...
|
多元智慧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準確地感覺空間,並把知覺表現出來。肢體動覺智慧,能善用整個身體表達想法和感覺。音樂智慧,是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人際智慧,能察覺並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的能力。內省智慧,是有自知之明,並據此做出適當行為的能力。自然觀察智慧,能觀察發覺外界自然世界的能力。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result.jsp?st=all&keyword=%E5%A4%9A%E5%85%83%E6%99%BA%E6%...
|
俞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善於辨別滋味的人。《莊子.駢拇》:「屬其性於五味,雖通如俞兒,非吾所謂臧也。」
|
臭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刺激鼻腔內的嗅細胞,從而產生辨別香臭的官能。參見「嗅覺」條。
|
烏之雌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烏鴉雌雄不易辨別。比喻是非、賢愚不分。《詩經.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
|
名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名家的理論,即辨別是非同異的理論。《晉書.卷七五.列傳.范汪》:「汪乃廬於園中,布衣蔬食,然薪寫書,寫畢,誦讀亦遍,遂博學多通,善談名理。」
|
辨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辨別心志意趣的趨向。《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漢.鄭玄.注:「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鄉也。」南朝梁.裴子野〈南齊安樂寺律師智稱法師碑〉:「既而敬業承師,就賢辨志。遨遊九部,馳騁三乘。」
|
不分好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辨別善惡好壞。《西遊記》第二九回:「只恐小妖兒捉了,不分好歹,挾生兒傷了你的性命。」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