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聽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耳朵接受聲波的刺激,由神經傳達到大腦所形成的知覺。[例]狗的聽覺特別靈敏,善於辨別不同的聲音。
|
衡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秤子和鏡子。比喻辨別是非善惡的準繩。宋.范仲淹〈上執政書〉:「賞罰者,天子之衡鑑也。衡鑑一私,則天下之輕重妍醜,從而亂焉。」
|
舍生取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捨生取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捨生取義」原作「舍生取義」,這句成語出自《孟子》。《孟子.告子上》有一段話,提到孟子對利、義的辨別,他用「生」來代表私利,用「義」來代表公益。為了讓世人了解有時候利、義是不能兩存的,所以他用魚和熊掌來做比喻,孟子說魚和熊掌都是人們喜歡吃的珍饈,但是萬一不能兼而有之,那只好捨魚而取熊掌了。利和義也是一樣,二者往往是相互衝突。這時候,孟子要世人注意公益是凌駕在私利之上的。生命雖然是私利的極致,但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利益,也是可以捨棄的。對每個人來說,活著當然是大家的希望,但是有些事的重要性卻超過生命,為了這些事,我們不應苟且偷生。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厭惡...
|
識之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識之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自己六、七個月大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後世便以「之」、「無」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如:「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等,都指識字不多,學問不高之意,而「不識之無」則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
司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利用磁石指極性製成的指南儀器,可辨別方向,為我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即現在指南針之始祖。《韓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漢.王充《論衡.是應》:「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
揀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辨別。唐.元稹〈人道短〉詩:「賴得人道有揀別,信任天道真茫茫。」《朱子語類.卷一九.論語.語孟綱領》:「莫云論語中有緊要底,有汎說底,且要著力緊要底,便是揀別。」
|
過程性知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程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目錄1 定義2 類型3 心理過程4 價值 定義 過程性知識是有關“怎麼辦”的知識,不能直接陳述,指能通過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例如加減運算。 類型 智慧技能。 辨別 具體概念 定義性概念 規則 高級規則 認知策略。 動作技能中的認知成分。 心理過程 在學習過程性知識的第一個階段,是習得過程性知識的陳述性形式,新知識進入原有的命題網路,與原有知識形成聯繫。第二階段,經過各種變式練習,使貯存於命題網路中的陳述性知識轉化為以產生式系統表徵和貯存的程式性知識。第...
|
坐薪嘗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來。
(5) 膽:一般解為動物之膽囊,或以為當指具苦味之膽草。
(6) 嘗:同「嚐」,用口辨別滋味。
|
垢面蓬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名,篡漢自立,國號新,法令煩苛,光武起兵討之,王莽兵敗被殺,在位十五年。
(5) 嘗:同「嚐」,辨別滋味。
(6) 亂首:頭髮散亂。
(7) 垢面:汙穢不潔的面容。
|
食不遑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飲食無法辨別美味。形容憂慮不安或忙碌操勞的樣子。《文選.曹植.求自試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剋為念。」也作「食不甘味」。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