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4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經典條件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學家華生用以解釋於人類行為,甚至擴大應用於解釋人性。法則目錄1 (一)強化與強化物2 (二)類化與辨別3 (三)削弱與自然恢復4 (四)二級條件作用與二級強化5 參考書目6 關鍵字 (一)強化與強化物強化(reinforcement)一詞係指在條件作用中,影響刺激與反應間連結的強度或增強條件反應出現頻率的過程。而強化作用所憑藉之媒介則為強化物(reinforcer)。 (二)類化與辨別類化或稱泛化(generalization)藉由條件作用之實驗...
理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理性和知識去思考、辨別,而不憑感情衝動做事。如:「當理智勝過感情時,表示你已長大了!」
白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這是以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ievsky)的小說為主軸的二支舞作,第一支舞為加入旁白的默劇,計有7個場景,由葛索夫斯基(T. Gsovsky)編舞,音樂則是由亨采(Henze)所負責,西元1952年由柏林芭蕾舞團(Berlin Ballet)演出。第二支舞則由帕諾夫(V. Panov)所編作,音樂則禮聘俄國音樂大師蕭士塔高維奇(Shostakovich)作曲,於1979年再由德國柏林歌劇院原班人馬演出。
Lincoln Kirstein《Dance》1938、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味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舌面上司味覺的感覺器官,呈橢圓形,約有九千個,每一個味蕾由許多支持細胞及五至十八個毛細胞構成,毛細胞是味覺感受器,下接味覺神經末梢,用以辨別食味。也稱為「舌乳頭」。
舍生取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捨生取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捨生取義」原作「舍生取義」,這句成語出自《孟子》。《孟子.告子上》有一段話,提到孟子對利、義的辨別,他用「生」來代表私利,用「義」來代表公益。為了讓世人了解有時候利、義是不能兩存的,所以他用魚和熊掌來做比喻,孟子說魚和熊掌都是人們喜歡吃的珍饈,但是萬一不能兼而有之,那只好捨魚而取熊掌了。利和義也是一樣,二者往往是相互衝突。這時候,孟子要世人注意公益是凌駕在私利之上的。生命雖然是私利的極致,但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利益,也是可以捨棄的。對每個人來說,活著當然是大家的希望,但是有些事的重要性卻超過生命,為了這些事,我們不應苟且偷生。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厭惡...
幼兒認知基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習驅力,與行為學派重視外在刺激所引發的行為,將學習者視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不同,是故個體經由認識、辨別、理解事物,從而獲得新知識,而經由一歷程,促成個體認知結構的改變或基模的建立,就是一種學習。歸納各認知心理學家理論,所建構出的幼兒教育認知基模如下:皮亞傑基模應用:認識幼兒心智發展之基模維果茨基基模之應用:運用可能發展區,開發學生潛能布魯納基模之應用:從發現學習理論,主動建構知識奧蘇貝爾基模之應用:從有意義學習論連結新舊知識,產生有意義的學習是以幼兒教育理論之建構:從教師到學生為中心:從教師講解說明到培養學生本位從被動...
識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識辨別。漢.王充《論衡.別通》:「不曉古今,以位為賢,與文之異術,安得識別通人,俟以不次乎?」《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王昶傳》:「夫虛偽之人,言不根道,行不顧言,其為浮淺較可識別。」
聽能訓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構成語彙的語音(如爸爸的ㄅ,及媽媽的ㄇ)反覆若干次,除用助聽器外,也可以用麥克風。辨音之外,也要同時辨別ㄅ和ㄆ的字形(利用圖卡、字卡或注音符號卡)。辨音練習時,要從容易辨別的語音開始,逐漸進行練習耳朵注意聽。練習此階段的訓練,儘量利用攜帶型說話訓練器(speech trainer)。三、配戴助聽輔具首先要請助聽器公司或聽力師訂做適合每個重聽兒童的耳模,從耳塞塞進耳洞開始練習,耳掛型的耳塞比耳道型、耳內型的耳塞好(不易掉落,使外耳道有壓迫感或受傷)。...
嗅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體或一些動物鼻腔上的黏膜有嗅細胞,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刺激嗅細胞,其神經衝動由嗅神經傳到大腦而產生嗅覺,能辨別物的香臭。也作「臭覺」。
辨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辨別、辨識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