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18.7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世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界產(英語:World Heritage,法語:Patrimoine Mondial),又譯世界襲產,是一項由聯合國支持、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
人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格傳是爭論已久的問題。中國和西洋早期都相信人格特質可以傳。中國有龍生龍,鳳生鳳的俗語;西方柏拉圖(Plato, 427-347 B.C.)的[理想國]中也說過:上帝造人時放入不同的金屬:把黃金置入帝王中,白銀置入官員中,鋼鐵置入工匠中。多數兒童都像父母,不過金質父母也會偶然生出銀質子女,銀質父母也會生出金質子女。大體上,一種父母總會生出同質的下一代。至十八、十九世紀,西方仍然相信人格的差別來自先天傳。
  二十世紀初傳和環境兩派主張爭論不休。高爾頓(F. Galton, 1822~1911)在十九世紀末研究天才傳之後,繼而從事差異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同卵雙生子傳相同,...
墮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珥,珠玉做的耳環。簪,指髮簪。墮珥簪形容酒酣混亂的樣子。見《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
風餘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人所留下的美好教化與功業。《漢書.卷二二.禮樂志》:「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臧骨髓,雖經乎千載,其風餘烈尚猶不絕。」宋.蘇軾〈六一泉銘〉:「嘗試與子登孤山而望吳越,歌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風餘烈,亦或見於斯泉也。」也作「芳餘烈」。
十三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新北市淡水河口南岸,觀音山前緣之河口平原上的古蹟址。原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祖先凱達噶蘭族,在一千五百至二千年前的活動空間。因該處舊有清代十三洋行設立的行口,故稱為「十三行址」。民國四十六年,始由臺灣大學林朝棨教授發現。歷經考古學家的挖掘與研究,證明當時已將鐵器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其中,「煉鐵作坊」的出土,為現存臺灣史前先民冶鐵技術的唯一證據。
島嶼殘存種(孑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佈在島嶼或群島上的古老孑物種。這些物種原先分布較廣,後因陸沉或板塊運動之作用,而分布到島嶼。當分佈在其他地區的同種生物因氣候、環境之變遷,或因其他原因而滅絕,只留下生活在島嶼上的族群時,便形成島嶼殘存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有所缺失。《文選.宋玉.對楚王問》:「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留傳惡名。如:「臭萬年」。《晉書.卷九八.桓溫傳》:「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臭萬載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死者生前留下來的著作。
殆無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幾乎沒有一點殘存。晉.周祗〈與劉裕書諫伐蜀〉:「然益土荒殘,野無青草,成都之內,殆無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