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683.5199 ms
共 12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遺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去所留下的毒害。《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
|
流風遺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代流傳下來的風尚舊跡。宋.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馳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也作「流風遺躅」。
|
遺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更歷世事的野老。《史記.卷九五.樊噲等傳》太史公曰:「吾適豐沛,問其遺老。」
2.先帝的舊臣。《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身為宗室遺老,歷事三主。」
3.前一朝代的舊臣。《晉書.卷八二.徐廣傳》:「君為宋朝佐命,吾乃晉室遺老,憂喜之事固不同時。」
|
一飯三遺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秦常侵趙,趙王想再起用老將廉頗,派使者視其是否體健可用。廉頗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表示仍可見用。但使者受郭開賄賂,竟以廉頗雖老,尚善飯,但坐談間,數起解便回報。趙王因此以為廉頗衰老,遂不用。典出《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今以「一飯三遺矢」比喻年老體衰。
|
遺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前代散逸的書。《漢書.卷三○.藝文志》:「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
2.前人遺著,由後人替他刊行的,稱為「遺書」。如船山遺書、章氏遺書。
3.死者所遺留的文字。《三國演義》第五七回:「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賴哉?既遺書特薦子敬,孤敢不從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將及危急之際,寫下遺書二紙,將一紙付與魯氏。」
4.留下書信。如:「遺書出走」。
寄信給人。《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備當遺書於曹操,勸令解和。」
|
遺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的身體,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骨肉,故稱為「遺體」。《禮記.祭義》:「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中孺趨入拜謁,將軍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為大人遺體也。』」
|
遺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前未能實現的理想或目標。如:「他繼承了父親的遺志。」
|
鄒魯遺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孟遺留下來的儒家學風。《梁書.卷三九.羊侃傳》:「吾聞仁者有勇,今見勇者有仁,可謂鄒魯遺風,英賢不絕。」
|
遺臭千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惡名永遠流傳下去,遭人唾罵。明.邵璨《香囊記》第三六齣:「豈不聞李氏斷臂,清風滿耳如生;文君夜奔,遺臭千年未泯。」也作「遺臭萬年」。
|
遺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餘音。宋.蘇軾〈赤壁賦〉:「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