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7.95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裹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雙腳受到束縛。比喻停止不前。《史記.卷八七.李斯傳》:「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高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曾祖母及母親在秘魯的權勢,高更在秘魯度過雖然清苦卻頗為自得的四年,以至於返回巴黎學校生活時感到格格不入、限制重重。西元1865年,愛好自由的高更成為船上的勤雜工又在軍艦上住了兩年,直到西元1871才結束在海上漂流的日子,往後高更的監護人為他在巴黎謀得一份與股票相關的優渥工作,同時,高更得以一窺監護人的藝術收藏,漸漸養成上畫廊的習慣,成為一名業餘的畫家。至1870晚期,高更的經濟生活無虞,不僅收藏了馬奈、畢沙羅、塞尚、莫內等的作品,內心對藝術的嚮往愈來愈強烈,參加完第五次印象派畫展的後三年,決定徹底拋棄商業經營,正式踏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門限、門檻。《說文解字.木部》:「梱,門橛也。」清.段玉裁.注:「謂當門中設木也。」《禮記.曲禮上》:「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史記.卷一一九.循吏傳.孫叔敖傳》:「王必欲高車,臣請教閭里使高其梱。」
不著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指不正經、不規矩。如:「有些人做事不著調,漫不經心,馬馬虎虎的。」也作「不入調」。
私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自己的私室。《周書.卷三一.韋孝寬傳》:「事兄嫂甚謹,所得俸祿,不入私房。」《北史.卷三二.崔挺傳》:「一錢尺帛,不入私房。」
肩摩踵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摩肩接踵」之典源,提供參考。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1>對曰:「齊之臨淄2>三百閭3>,張袂成陰4>,揮汗成雨5>,比肩繼踵6>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解〕 (1) 晏子:晏嬰(?∼西元前500),字仲,春秋齊國人。歷事靈公、莊公,相齊景公。尚儉力行,為當時名臣。諡平,史稱「晏平仲」,後人尊稱為「...
完歸趙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1>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2>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3>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4>,倚柱,怒髮上衝冠5>,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彊,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6>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7>,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8>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不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循法度,圖謀叛亂。《左傳.隱公五年》:「不軌不物,謂之亂政。」晉.杜預.注:「言器用眾物不入法度則為不軌不物,亂敗之所起。」《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
嗜古不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食古不化」之典源,提供參考。 ※清.閻爾梅〈破山和尚語錄序〉(據《白耷山人文集.卷上》引)是以善知識之示人也,欲其要言不煩也,而又欲其無漏;欲其匪夷所思也,而又欲其近情;欲其無之非是也,而又欲其當機;欲其玅理現前也,而又欲其不測1>。親切則恐其不文也;艱深則恐其不入也;痛快恐其不蘊藉2>也;依違3>恐其不創獲也;驚人恐其不根4>也;援古5>恐其食生不化也;駢麗6>恐其不虛微也。今試取破山之《語錄》讀之,數者曾有一於此乎?典謨雅頌,當時無慮數千萬帙,今之所存僅尼父既刪之後數卷耳。 〔注解〕 (1) 不測:不能預料。 (2) 蘊藉:含蓄不外露。 (3) 依違:順從或違背,猶疑不能...
應手從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心應手」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天道》1>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桓公2>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无說則死﹗」輪扁3>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4>輪,徐則甘而不固5>,疾則苦而不入6>。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7>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8>已夫﹗」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關尹子.三極》。 (2) 桓公:齊桓公(?∼西元前643),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姓姜,名小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