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0.50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疾風勁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裴寬列傳》:「太祖顧謂諸公曰:『被堅執銳,或有其人,疾風勁草,歲寒方驗。裴長寬為高澄如此厚遇,乃能死歸我。』」
三顧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
殫精竭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治、軍事、文教各方面的弊端提出改革意見,大聲疾呼統治者應以天下之心為心,以百姓之欲為欲。而為表明死獻言之心,文章起始處先提了漢代朱雲的事跡。朱雲為西漢人,成帝時上書求見皇帝,當著眾臣之前,斥責以帝師升任丞相的張禹為佞臣。成帝大怒,命人將朱雲拖出去,但他死命地攀著殿裡的欄杆,即使欄杆折毀,仍大聲地說出諫言。事過之後,有人要更換折斷的欄杆,成帝命人將其保留,用以表彰這位忠貞剛直的臣子。白居易藉此事讚美皇上有納諫之心,更明言臣子有直諫之務,故云:「賤臣得不有犯無隱,以副陛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意指皇上既有納諫的心,為人臣者當然一定要竭盡心力地提供建言,不可有所隱瞞。後來...
葉公好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序.卷五.雜事》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託僕夫而去,曰:「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塵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弃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咬文嚼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形容賣弄文才、裝腔作勢。《金瓶梅》第五○回:「見他在人前鋪眉苫眼,拏班做勢,口裡咬文嚼字,一口一聲只稱呼他薛爺。」《紅樓夢》第二七回:「他們必把一句話拉長了,作兩三截兒,咬文嚼字,拿著腔兒,哼哼唧唧的,急的我火。」
風塵僕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塵」,旅行時風受塵,因以之比喻旅行艱辛。#語出漢.秦嘉〈與妻書〉。「僕僕」,勞頓的樣子。語出※宋.高斯得〈經筵進講故事〉。「風塵僕僕」形容奔波忙碌,旅途勞累。
寡廉鮮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而爵,位為通侯,居列東第,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今奉幣役2>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3>,身死無名4>,謚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5>,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6>不謹也;寡廉鮮7>恥,而俗不長厚...
孤注一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賭博時,傾其所有而下注,由一擲來決勝負,希望最後能贏錢。後多比喻危急時投入全部力量,作最後的險行動。《孽海花》第三三回:「無如,他被全臺的公憤逼迫得沒有回旋餘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擲了。」
義無反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義不反顧注音︰|ˋ ㄅㄨˋ ㄈㄢˇ ㄍㄨˋ漢語拼音︰yì bù fǎn gù釋義︰猶「義無反顧」。見「義無反顧」條。 01.《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引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源) 02.清.方苞〈李剛主墓誌銘〉:「倘一旦揚子於朝,以學士或御史中丞徵,子將亡命山海而義不反顧乎?抑猶躊躕不能自決也?」 參考詞語︰義無返顧注音︰|ˋ ㄨˊ ㄈㄢˇ ㄍㄨˋ漢語拼音︰yì wú fǎn gù釋義︰猶「義無反顧」。見「義無反顧」條。 01.宋.張孝祥〈代...
探究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認知,因而使老師擔心無法預知結果,或不能控制教室的秩序及教學活動,這都會造成其認為實施探究式教學是險的活動。。無法輕易地改變教師的授課習慣:可能是因為教師在缺乏自信、害怕改變甚至圖安逸的情況下,而讓教師認為改變是險的,以至於保守地維持一貫的教法,不圖改變。學生形成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困難: 劉宏文(2001)指出,學生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所提出的問題,大多源自於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及經驗而對現象產生的迷惑,由於此類問題並不適合成為探究教學的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