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雞群鶴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發生了動亂,嵇紹跟著惠帝到蕩陰去平亂,不幸落敗,隨行的官員死傷慘重,餘者或降或逃,只有嵇紹不顧個人生死的保衛著惠帝,但最後仍然中箭身亡,當時他的鮮血濺到了惠帝的龍袍上。亂事平定後,隨從想為惠帝清洗血跡,但惠帝感念著嵇紹的奮勇保衛,而堅持留下血跡。據晉.戴逵〈竹林七賢論〉載,當初嵇紹剛到洛陽時,就曾經有人對王戎說:「昨天在人群中看到嵇紹,他那雄偉挺拔的模樣,就像是野鶴站立在雞群中,顯得非常突出。」後來「鶴立雞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的儀表才能超群脫凡。
普渡眾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以一種廣大、無分別的慈悲心,引導一切眾生超越煩惱的生死流,到達解脫境界。《紅樓夢》第二五回:「我笑如來佛比人還忙,又要講經說法,又要普渡眾生。」也作「普度眾生」。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意指生死輪迴是無窮盡的,但只要能看到自我清淨的本性,即可解脫輪迴的痛苦。後引申為惡將招致無窮的痛苦,向善才能到達安樂境界,用來勸人改過自新。元.無名氏《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沒來由爭長競短,你死我活,有呵喫些個,有呵穿些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不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比不上。《戰國策.齊策一》:「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國演義》第二回:「我三人義同生死,豈可相離?不若都投別處去便了。」也作「不及」、「不如」。
肉袒負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覺得非常慚愧,於是脫了上衣露出臂膊背負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認錯。藺相如並不怪罪他,兩人反而從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朋友。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負荊請罪」,用來比喻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和原諒。
寄居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還有主人,寄居蟹就會採取攻擊行動,先吃掉牠的肉在霸佔牠的家。對於寄居蟹來說找到適當的空殼是關係到自身生死的問題,因此在貝殼缺乏時,寄居蟹與寄居蟹之間常常發生爭奪戰。而要把寄居蟹從貝殼趕出,也並不是全無辦法,我們可以將寄居蟹放在水盆中,當水不新鮮時,寄居蟹就會跑出來了;更甚至,可以在貝殼中間挖個小洞,用尖銳的東西刺寄居蟹的屁股,把寄居蟹嚇出來。(註1)2. 寄居蟹都是在海底生育的,小時候,通常隨波逐流,長大後,有的就躲進貝殼裡,繼續在海中生活;有的就爬上沙灘,寄居在小海螺的空殼中,但儘管牠四處漂流,最後要繁殖產卵時,仍然必...
一心開二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三先生:《大乘起信論》所提出之「心」乃是超越的真常心,此真常心是一切法的依止;所謂一切法,乃是包括生死流轉的一切法,以及清淨無漏的一切法。這一切法的兩面,都依止於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依」是依靠的依,「止」就好像說「止於至善」的那個止。一切法都依止於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就表示由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可以開出二門,一是生滅門,指的是生死流轉的現象,有生有滅,剎那變化,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另一則是真如門,即開出清淨法界門。 ...
以沫相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相濡以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相濡以沫」出自於《莊子.大宗師》。莊子說明人的生死有如日夜交替一般,自然而然,所以理想的生活並非刻意能追求的。我們往往以為和人親密相處、苦難相助,就是理想。但是哪裡知道那就像離了水來到陸地的魚兒一樣,為了存活,相互用口沫來潤溼對方,雖然好像很親密,卻怎麼樣也不如當初仍在水中,互相不認識時的快樂。「相濡以沫」從原文摘出,比喻同處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
銜環結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感恩圖報。參見「結草銜環」條。《醒世恆言.卷一九.白玉孃忍苦成夫》:「大恩未報,刻刻於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既蒙壯士不棄小人時,乞將同行眾人包裹行李見還,早回家鄉,誓當銜環結草。」
事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原委、來由。唐.方干〈感時〉詩三首之一:「破除生死須齊物,誰向穹蒼問事由。」《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實不知是我家老兒,只認是賊,為此不問事由,殺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