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探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科舉時代殿試一甲第三名。《紅樓夢》第二回:「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陞至蘭臺寺大夫。」
舉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舉時代的應試文字。《金史.卷一二六.文藝傳下.元德明傳》:「從陵州郝晉卿學,不事舉業,淹貫經傳百家,六年而業成。」《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卻也心裡想在學校中,想與幾個考高等的朋友談談舉業。」
帖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舉子把經書裡難記的句子編成歌訣,以便誦讀,稱為「帖括」。後來通指科舉的文字。《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論余大先生的舉業,雖不是時下的惡習,他要舉國初帖括的排場,卻也不是中和之業。」
年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謂:(1)唐宋以來,科舉考試同榜者互相尊稱為「年兄」。唐.李端〈晚夏聞蟬寄廣文〉詩:「因垂數行淚,書報十年兄。」也稱為「年長兄」。(2)稱呼自己的同學。《醒世恆言.卷二六.薛錄事魚服證仙》:「鄒年兄好沒分曉!既是有心救我,何不就送回衙裡去?」(3)主試者對門生的稱呼。《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虞伯士出去會著,問道:『那一位是武年兄諱書的?』只見人叢中走出一個矮小人,走過來答道:『門生便是武書。』」
科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清科舉制度,各省學政周歷各府州,從童生中考選秀才及甄試欲應鄉試的生員,取入一、二、三等者,准送鄉試,稱為「科考」。《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宗師田洪錄科考,韓子文又得吳太守一力舉薦,拔為前列。」《儒林外史》第七回:「本道來科考時,訪知你若再如此,斷不能恕了。」也稱為「科試」。
貢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舉會試及第,但未經殿試的讀書人。
博士弟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唐時通過科舉考試而入學的生員。
馮夢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簡介3 評價4 著作 生平馮夢龍生於1574年,卒於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等。 簡介為明代的文學家、戲曲家。因為科舉不順,因此後來去學館當老師,然而1626年,魏忠賢黨大起試圖迫害他人,馮夢龍也在被迫害之列,他因此而發憤著書。由其著作可見馮夢龍是個才學多識,卻狂放不羈的人。文學思想方面,馮夢龍生平十分欣賞李卓吾文學主張,將其奉為蓍蔡,深受其影響,一切過往使逢夢龍小說、戲曲、民間歌曲三方面都在明代作出了傑出貢獻。 評價與其兄,善畫,弟太學生,並稱為「吳下三馮」,有人說他...
新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科舉時代稱本年考試及第的人。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五.科場》:「近來新科進士選期未及者,多以給假省親省墓為辭,得暫歸里。」
王安石變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源由2 經過3 關鍵字4 出處 源由宋在北方和西方雖然無法獲得勝利,但在仁宗(註1.)時期,宋朝的財政卻依然十分富裕,文官也極為活躍,尤其江南出身的盡是逐漸躍登顯宦,大有凌駕華北之勢,如范仲淹(註2.)、歐陽修(註3.)等人即是。因此有「慶曆之治」的局面。但是,由於對外關係的挫敗,這些科舉官僚都有一種屈辱感。此屈辱感慢慢形成范仲淹所謂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意識。這種意識也可視為君主抑制須受國家規範制約的倫理觀。不過,這種倫理觀並非求之於經書的釋義,而是求之於歷史的表現。 經過因此...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