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8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茱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吳茱萸、食茱萸、山茱萸三種植物的通稱。舊時風俗於農曆九月九日折茱萸插頭,可以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義滅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1.《明史.卷一一八.諸王列傳三.谷王橞》:「周戮管、蔡,漢濞、長,皆大義滅親,陛下縱念橞,奈天下何?」
抱殘守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將有大事,若立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原。猶欲保殘守缺,挾1>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以《尚書》為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 〔注解〕 (1) 挾:懷著。
首鼠兩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田宅。蚡所愛倡優巧匠之屬,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倪兩宮閒,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臣乃不知魏其等所為。」於是上問朝臣:「兩人孰是?」御史大夫韓安國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累巨萬,橫恣潁川,淩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內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對。餘皆莫敢對。上怒內史曰:「公平生數1>言魏其2>、武安3>長短,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4...
因時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州將使求援于外,本無定指,隨時制宜耳。」 02.宋.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并諮目七事.諮目七〉:「仍署一二有才識曉邊事者,使往來經畫于河北、陝西,庶知幾變,隨時制宜,蓋大臣不可數出而親臨。」
死有餘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傳.路溫舒》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者不可復屬。《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敺,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蓋奏1>當之成,雖咎繇2>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3>。何則?成練者眾,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行列、行次。如:「排班」。《文選.張衡.東京賦》:「然後百乃入,司儀辨等,尊卑以班。」三國吳.薛綜.注:「班,位次也。謂尊卑有等差也。」
橫行霸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橫行」:《周禮.秋官.野廬氏》凡道路之舟車轚互1>者,敘而行之。凡有節2>者及有爵者至,則為之3>。禁野之橫行徑踰4>者。 〔注解〕 (1) 舟車轚互:指水陸行道狹隘之處。轚,音ㄐ|ˊ,車轄相撞擊。 (2) 節:指符節,通行憑證。 (3) :迴避。 (4) 徑踰:踰越隄渠。比喻不遵正道而行。 2、「霸道」:※《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迺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孝公謂景監...
安居樂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九一.貨殖傳.序》《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雜處。士相與言仁誼於閒宴,工相與議技巧於官府,商相與語財利於市井,農相與謀稼穡於田壄,朝夕從事,不見異物而遷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1>,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2>其食而美其服,雖見奇麗紛華,非其所習,猶戎翟之與于越,不相入矣。是以欲寡而事節,財足而不爭。於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故民有恥而且敬,貴誼而賤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嚴而治之大略也。 〔注解〕 (1) 不肅而成:不必嚴肅地教導便使之有所成就。 (2) 甘:動詞,津津有味地吃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指名的人或事物的代稱。如:「某甲」、「某人」。《文選.顏延之.陶徵士誄》:「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尋陽縣之某里。」《文選.任昉.宣德皇后令》:「今遣某位某某甲等,率茲百人致其誠。」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