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兩袖清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七回:「侶笙這個人,他窮到擺測字攤時,還是一介不取的;他做起官來,也就可想了。所以雖然署過幾個缺,仍是兩袖清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但是、可是。如:「他雖然笨,可很用功。」
見仁見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義道德。有仁德的人見到此道,就認為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會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雖然日常受用此道,卻不知曉。因此君子之道雖然涵蓋萬有,知道的人卻很少啊!」後來「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
賓至如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保護賓客的安全,才建造了這座使館,還特地把外牆加高、增厚,讓來訪的諸侯使臣無後顧之憂。如今您破壞它,雖然您的僕從可以保護您,但別國的賓客要怎麼辦?我國為各諸侯的盟主,為了接待諸侯使臣而建造這座堅固的使館。如果一直有人破壞它,我國要如何是好?因此我國君差遣我來問您這麼做的原因。」子產回答說:「我們鄭國是個小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時有紛擾,沒什麼安寧的日子可過,所以按時來進貢財物。到了這裡,未獲接見,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見到貴國國君。不敢直接將貢品送進貴國國庫,放在這裡又怕因日曬雨淋而損壞,到時恐怕會得罪貴國。我聽說晉文公做盟主時,住的是矮小的宮室,使館卻建造得像宮殿般寬敞舒適,車庫馬房都整修...
開卷有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卷有益」原作「開卷有得」。陶潛,東晉潯陽柴桑人,陶侃的曾孫,一名淵明。陶淵明出自顯宦之家,書香門弟,雖然家道中落,但家中藏書豐富,家庭教育良好,養成他愛好讀書的習慣。他曾說:「少年來好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陶淵明從小即喜愛閱讀,當讀到對書中文義有所領悟時,便高興得忘了進食。由此可見他以閱讀來豐富他的精神世界。後來「開卷有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打開書本閱讀,即能得到好處。在宋.王闢之的《澠水燕談錄》裡記載了一則 「開卷有益」的例子:宋太宗趙光義非常喜歡讀書,但歷代典籍文史資料實在太多,所以他命令當時的大文學家李昉主持編輯一套集歷代圖書資料精華的百科全書。李昉等學...
置若罔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的官職。其他大臣見他命將不保,趕緊去向沈一貫說情,沈一貫才出面解除了部分危機。經歷了這場事,郭正域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他身邊的許多人卻受到牽連,自己也被罷官還籍,最後死於家鄉。朱國幀在他的書中提到這件事,認為沈一貫只因宿怨,對不利於郭正域的密報「置若罔聞」,不加理會,甚至利用情勢順水推舟,讓這件事擴大,連累許多無辜的人。後來「置若罔聞」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雖有耳聞,卻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不加理會。
蕭規曹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定出典章、制度和法令。曹參原本與蕭何的交情很好,蕭何做丞相之後,兩人之間有了嫌隙,彼此就漸漸疏遠。雖然如此,蕭何在臨死前,仍然向劉邦推薦曹參來繼任丞相。曹參在繼任丞相後,對於一切的政策、法令,都仍然依照蕭何所制定的繼續執行,不加改變。曹參認為一切的法令,在當初蕭何的時候就規定得很明確,所以只要謹守職責,不要有所廢失即可,因此在他做丞相的這段時間,一切都遵守之前的規模。當時人們歌誦蕭何和曹參說:蕭何制定了嚴明一致的法規,而曹參沿用蕭何訂下的法度,無所更動,因此為政者當清淨無為,而人民生活即能得到安定。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蕭規曹隨」,漢代揚雄〈解嘲〉一文即用了這句話,後多用來比喻後人依循前人所...
摩肩接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摩肩接踵」原作「比肩繼踵」。晏嬰是春秋時代齊國名臣,他的個子非常矮小,但相當有才華,輔佐齊國三代君王。《晏子春秋》記載,有一次晏嬰代表齊國出使楚國,楚國人見他身材矮小而歧視他,雖然身為外國使節,但卻不開大門,要他走旁邊的小門。晏嬰覺得這不但看不起他,也汙辱了齊國,堅決不走小門進去。他面對這種情形也不發怒,只說:「出使狗國自然從狗門進入,但出使楚國這樣的大國,不應該走小門吧?」接待人員聽了馬上開大門讓晏嬰進去。到了楚王面前,楚王見到晏嬰這樣短小,不禁問他說:「齊國難道沒人了嗎?只能派你來。」晏嬰說:「齊國人口眾多,怎麼會沒人呢?」楚王又問:「那為何要派你來?」晏嬰說:「齊國任命使節都是看那國國...
布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布安排。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布置物類,撮題近意,故小券短書,號為疏也。」《老殘遊記》第一五回:「雖然收管,卻未上刑具,不過監裡的一間空屋,聽他自己去布置罷了。」也作「佈置」。
志同道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論衡》是漢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說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風順,要有好時機,遇到一個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潔,不保證能夠當官。王充列舉虞舜、許由二人,都是唐堯時的聖人,但虞舜繼承帝統,許由卻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時的賢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卻餓死首陽山下。雖然都是聖者賢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異,合中有離,人的境遇不同,結果也就迥異,終究都是取決於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後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現「志同道合」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於人意料之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