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49.58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指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要求。在大陸地區,職業技術學校的類別和層次不同,具體培養目標也有所不同。以下是統一規定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
  職業高級中學的培養目標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熱愛祖國,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具有實事求是、勤於思考、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紀律、職業習慣,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掌握直接從事某一專業、工種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和素養、專業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有健康的體魄。
  技工學校的培養目標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
高等學校推薦入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等學校推薦入學是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之一。學習者如學業成績特別優秀或研究工作成績突出,經所在學校、工作單位或有關專家推薦,經招生機構和有關學校同意,可免試進入高等學校專科、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學習。在普通高等學校中,該項免試推薦入學只是招生制度的一項,無論在本專科階段或在研究生階段,通過高校推薦入學的學生都只占很小的比例。(參見「高等學校招生制度」)
高等農業院校(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等農業院校係指以培養高級農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高等院校。一九五四年,大陸地區的農業院校由一九四九年的十八所增至二十六所,在校大學生由九千八百人增至一萬二千八百人。一九五八年後,農業院校曾一度發展迅速,一九六○年為一百八十所。經一九六一年調整後,一九六三年為四十四所。一九六五年七月,農業部召開農業教育會議,提出「把學校辦到農村去,辦到生產中去,辦到群眾中去」。農業院校紛紛遷往農村,損失嚴重。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農業院校逐漸恢復辦學條件,調整專業設置,統一編寫教材。一九九一年,農業院校五十九所,占高校總數的百分之五.四八,在校大學生八萬四千二百七十二人,占在校生總數的百分之四.一三。
黨校民族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黨校民族教育是指中國共產黨為了對少數民族幹部進行馬克斯主義理論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而在各級黨校設立的一種教育形式。
  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的中共中央黨校即設有少數民族幹部班。中共政權建立後,中央黨校和民族地區各級黨校都舉辦了民族幹部訓練班。一九五四年中央黨校開設新疆民族幹部班,到文化大革命前,先後舉辦了五期幹部輪訓班、兩期理論幹部班,學制一年、二年或四年不等,主要學習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中國近代史、民族問題理論和民族政策、漢語文等課程。一九八○年起,增設西藏民族幹部輪訓班。新疆、內蒙、寧夏、廣西、西藏和甘肅、青海、四川、貴州、雲南等省(自治區)及一些地方黨校都...
識字崗(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識字崗是大陸地區教育群眾識字的一種方法。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為教群眾識字,在路口設有識字牌(板),由學校教師每天寫上兩三個生字,兩三天換一次字,教會站崗的兒童團員或民兵,考問過路行人。答對的放行,不會的教會他們,或用紙寫下來送給他們學習。當時稱站崗人教識字稱之為識字崗。
  「非教育性經費用於教育部分」係大陸地區教育財政的一種科類。預算內教育經費按國家預算支出科目分類,可分為教育性經費和非教育性經費用於教育部分兩類:前者包括教育事業費和教育基本建設投資兩部分。後者包括:(1)各級政府非教育部門舉辦的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經費支出;(2)非教育部門舉辦的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基本建設撥款。(參見「教育事業費」和「教育基本建設投資」)
  學位授權學科、專業,簡稱「學科、專業點」。大陸地區學位授予單位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有關規定,經審批授權,可授予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學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簡稱「碩士點」)與博士單位授權學科、專業(簡稱「博士點」)的審批授權辦法和條件與學位授予單位的審批授權辦法和條件相同,即只有學位授予單位才有資格建立碩士點和博士點。至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大陸地區共有碩士點七千四百五十一個,其中設在高等學校的六千零八十一個;博士點二千一百一十六個,其中設在高等學校的一千六百九十三個,重點博士點四百一十六個。
  一九八六年開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逐步試行在一定學科範圍內將碩士點審批權下放給...
學制改革(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制改革係指為學校教育制度進行的改革。大陸地區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主要有:
  1. 學校管理體制的改革。依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並規定擴大高等學校辦學的自主權等。即中央對地方和學校基層實行「分權」和「授權」。
  2. 中等教育結構的改革。由於歷史的原因,大陸地區中等教育結構中職業技術教育所占比重過小,發展緩慢。改革重點則是改變中等教育結構單一化的舊格局:著重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高中普通教育中的職業教育問題;與經濟發展規劃、勞動制度、工資制度、青年學習就業問題相配合,統籌發展的問題...
家支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支教育」是川、滇大小涼山彝族父系血緣族群的教育內容之一。
  一九四九年以前,地處四川、雲南兩省交界的大小涼山的彝族,仍比較完整地保持著傳統的社會組織型態。「家支」相當於最基本的政治組織單位,是一種父系血緣團體,由家、支及個體家庭組成;有共同的名稱和祖先,有父子聯名的譜系,貫串了家支的每一個男姓成員。每一家支都有一個比較固定的聚居地區,家支內所有成員有互相援助、共禦外侮及實行血族復仇的義務。家支有自然形成的頭人;家支內外事務由頭人和家支議事會研究處理。一九四九年以前,川、滇交界的大、小涼山約有一百個諾伙家支統轄該區;一九五六年家支制度被廢除。
  家支教育的基本內容...
  大陸地區〔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試行)〕係國家教育委員會於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七日頒發試行用於規範高等學校學生行為的一項規章(以下簡稱〔行為準則〕)。頒發試行後,原教育部一九八二年二月廿七日頒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守則(試行草案)〕即行廢除。〔行為準則〕是對高校學生在政治、思想和品德、行為等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
  〔行為準則〕包括十五項。其簡要內容是:(1)維護祖國利益,不損害祖國的尊嚴和榮譽:(2)遵守憲法和國家各項法律、規定;(3)維護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係,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4)堅持社會集體主義,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