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簞食壺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渴盼來軍能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中。假如來軍不但不能解救他們,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們逃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來歡迎來軍去占領他們的國家?」後來「簞食壺漿」演變為成語,用來指軍隊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紛紛慰勞犒賞。
五十步笑百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五十步笑百步』嗎?」<註1> 【例句】你少五十步笑百步了,雖然妳比我多拿了九分,但也還是不及格啊! 參考書目<註1>成語故事插圖本,石光中編著,西北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註2>有趣的成語典故及應用,梁偉賢編著,文化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因生氣、著急或驚嚇時的臉部表情。如:「看到這麼多學生不及格,老師氣得臉都綠了。」
德行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亞里斯多德和中國儒家一樣都提倡中庸之道,無論是我們的情緒發用或行動表現,都應謹守中庸之道,而過猶不及都不可取。儒家談中庸有一套上通天道的道德形上學基礎,與之不同的是,亞里斯多德卻把中庸當作德行的一種主要性質或特徵,即任何道德的德行都必定展現出不偏不倚的中道,否則不成其為德行。對於亞里斯多德來說,行為或情緒表現的中庸是相對由個人來取決的,可是這並不是任意的取決,而是根據所有人共通的理性,而具體可以作為請教的對象,則是具有實踐智慧的有德者。這也意味著道德有其客觀的標準,而此一標準取決於有德行者的理智判斷。亞里斯多德德行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比不上、不及。如:「略遜一籌」。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三上.粵西遊日記二》:「北望山半,亦有洞南向,高少遜北巔。」
差勁。如:「你真遜,這種題目也考不及格。」
塑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了,然後要求學生寫出幾個段落,最後再依據內容、文法、標點符號和拼字等項目來評分,則大部分的學生恐將不及格,並可能無法從這種練習學到什麼。實務面  老師可以一步一步地教導學生這些技能,逐漸塑造最後的技能。老師可以教導學生如何先寫主題句,然後寫支持主題句的細節,接著寫結論句。最初,他們只要能寫出段落內容就可以了。後來,要有正確的文法和標點符號,才能獲得增強。最後,可以加上拼字做為成功的標準。在每個階段,學生都很可能獲得增強。最後,可以加上拼字做為成功的標準。在每個階段,學生都很可能獲得增強,因為增強的標準是在學生能力範圍內...
投射作用(Projec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學生平素學習不努力,考試作弊,則認為別的同學學習也不努力,考試善於作弊,而且與自己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屬於這種情況。此一機轉可以解釋:大肆責備、批評他人缺點或過錯的人,通常絲毫未覺察自己就有同樣的缺點。其實是潛意識裡恐懼他人發現自己的缺點,便「先下手為強」痛批他人。呼應俗諺中的「五十步笑百步」、「龜笑鱉無尾」。臨床心理上也發現病患總是疑心他人欲加害於己,卻是因為患者具有憎恨、仇視他人的念頭,但「恨」是違背超我道德良知監督的,因此將此念頭歸咎於他人,認為「別人先恨他」,那麼他恨別人便是理所當然...
應接不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暇,空閒。「應接不暇」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後亦用「應接不暇」比喻事情繁忙,難以應付。 △「目不暇給」
迥然不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其著作《歲寒堂詩話》卷上提到,曹植、陶淵明、李白、韓愈及杜甫在這四個要素中各有其優越之處,為他人所不及。自古以來,文章的形式、內容差異很大,甚至完全不同,但鍾嶸的《詩品》以古詩為歷代詩作中的第一,曹植的詩作次之,這樣的見解確實有其理由。因為古詩可視為後代各家詩風的源頭,而曹子建詩風最近古詩。張戒在原文中就用了「文章古今迥然不同」一語。後來「迥然不同」的成語可能由此演變而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