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0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68.75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左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 (中國)|戰國時人《春秋考》卷三:“殆戰國周秦之之間人無疑也。”;鄭樵《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楚人鄭樵《六經奧論》卷四;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後朱熹《朱子語錄卷八十三》;項安世認為是魏人所作;程端學認為是偽書。明朝的郝敬認為是晉國人。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認為是劉歆所作。康有為亦認為是劉歆所作《新學偽經考·漢書藝文志辨偽》。錢穆在《劉...
教師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體利益為重。3. 平凡的規範:同仁之間步調一致,不刻意求表現,一種近乎中庸之道的規範。以上三種規範並非適應於各國,教師之間同樣會有競爭,衝突等等之類的問題產生,在此指示說明了教師在生存的過程中,最平和的一面,其中非正式團體對於新進教師的社會化影響非常大,資深教師幾乎可以灌輸新進教師相同的價值觀念與規範。(註1) 關鍵字中文:教師文化英文:teacher culture 參考書目註1 陳奎熹(1999)。教育社會學研究,頁87-88。師大書苑有限公司註2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頁154。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推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藉故推辭拒絕。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楔子》:「此人無投托,數次來謁小官。我則常是推托,不與他相見。」《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實在是因有貨樣不符的緣故,並非是藉詞推托。」也作「推託」。
吹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誇耀,過度稱讚。[例]他的名氣是由於朋友間撰文吹捧而得,並非擁有真才實學。
迎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逢迎,揣測人意而投其所好。《資治通鑑.卷二二○.唐紀三十六.肅宗至德二年》:「於承平之日,無一言以規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苟容,以竊富貴。」《文明小史》第二三回:「魏總辦實在看不過,無奈深曉得這位撫臺的意思,正顯得他能吃苦,並非自己不願供給,他今要迎合他的意思,只得如此。」
亞理士多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le soul):具想像、記憶、活動、感官印象等功能。植物性與動物性都屬「肉體」(body),肉體並非阻礙心靈運作的墳墓,如同柏拉圖所說,而卻是心靈寄託的場所。不過動物性的功能產生了價值之分歧與感受之差異。人性(human soul):即理性之運作,是一種判斷。感官印象所呈現出來的,本身並無錯誤;但是如缺乏理性功能,則判斷就遠離事實或真理了。亞里士多德又將理性分為兩層:一是實踐理性(practical reason),即身體力行中體驗真理。不光是「談」而已,卻是在實際活動中來進行知。例如:因練習技藝而變成技藝匠,因建築...
華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指導,並且遵守規定,老師強制學生學習正式課程,學生雖表面上遵從於權威下的指導,實際上卻是免強學習,並非實質想要習得的課程,因此學生之間樂於參與同儕間的活動,卻厭於去上所謂的正式課程。華勒在分析師生關係時,他強調其中關係的是支配與從屬,也就是說是一個強制並且上對下的概念,彼此是有衝突的,兩者只能從各種衝突中找到暫時的平衡點,讓整個學習型態可以繼續下去,老師可能並不以學生觀點指導學生,而是以自身方便作為出發點,如此學生也不滿於教師的教學,因此作出叛逆反抗等舉動,亦或是刻意不以學業為重,藉以表達其對抗的思維,因此這校園間的師...
性別平等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認識性與性別方面多種差異的存在,並思考其他的社會差異,如種族、年齡等在性別上的表現。性別角色的形成並非與生俱來,性別刻板印象與表現是社會化的結果。而所謂的「性別平等」不是指爭奪「權利」與「義務」的平等,而是要爭取「立足點」的平等,減少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以促使兩性的和諧相處。資料來源: 國民教育社群網目錄1 基本理念2 課程目標3 分段能力指標3.1 1.性別的自我瞭解3.2 2.性別的人我關係3.3 3.性別的自我突破4 融入學習領域之建議5 參考資料6 女權主義6.1 女權歷史6.2 女性主義者6.3 女權運動7 ...
一無所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敦煌變文《山遠公話》(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引)相公問:「十類者何?」善慶曰:「第一、有形者,見泥龕塑像,便即虛心禮拜,直云佛如須彌山,見形發心,此即名為有形。第二、是無形者,不立性處不見性,如水中之月1>,空裡之風2>,萬法皆無,一無所有,此即名為無形。……」 〔注解〕 (1) 水中之月:映在水中的月亮,並非實體,故用來比喻事物難以捉摸。 (2) 空裡之風:憑空生起的風,無中生有,比喻萬有生於虛無。
網漏吞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越繁苛,竊盜罪犯反而越來越多。」太史公司馬遷十分同意孔子和老子的想法,他認為法令不過是為政的工具,並非澄清吏治的根本之道。漢代初年,變嚴刑峻罰為寬簡,法網疏闊的程度,甚至連能夠吞舟的大魚都可以逃脫,然而政治清明,沒有什麼作姦犯科的事情,人民的生活安定。從前的法令可以說非常嚴密,但是各種罪惡偽詐卻紛紛出現。由此可知,治民之道在於教化,而不在於法令。後來「漏網之魚」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比喻僥倖逃脫法網的人,或比喻驚慌逃竄的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