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當務之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務之急」原作「當務為急」。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曾教導子弟做事一定要知道輕重緩急。他說一個有智慧的人,對什麼事都清楚明瞭,但仍知道要先完成當前最急迫的事;一個仁慈的人,對什麼都給予關愛,但仍知道要先親近有賢德的人。孟子告訴學生,凡事都要先認清優先順序,先完成當下最急切的事,這叫做「知務」,也就是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後來「當務之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當前最急迫要做的事。
欲速不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子路》子夏1>為莒父宰2>,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大,大事不成。」 〔注解〕 (1) 子夏:卜商(西元前507∼前400),字子夏,春秋時衛國人,為孔子弟子,擅長文學。孔門詩學,由子夏六傳而至荀卿。荀卿授浮丘伯,為魯詩之祖;復授毛亨,為毛詩之祖。又《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皆傳自子夏。孔子歿後,子夏講學於西河,魏文侯師事之。 (2) 宰:古官名。此指邑、縣一級的地方行政長官。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武,孫臏,吳起 史記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 第六-伍子胥,白公勝 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 第七-孔子弟子列表|孔子弟子 史記卷六十八 商鞅|商君列傳 第八-商鞅 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 第九-蘇秦,蘇代,蘇厲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 第十-張儀,陳軫,犀首 史記卷七十一 樗裡子甘茂列傳 第十一-樗裡疾,甘茂,甘羅 史記卷七十二 魏冉|穰侯列傳 第十二-魏冉,羋戎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剪列傳 第十三-白起,王剪 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子|荀卿列傳 第十...
名韁利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喻前人的遺範。躅,音ㄓㄨˊ。 (7) 顏、閔:顏回(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魯人,孔子弟子。天資明睿,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後世稱為復聖,列於孔門德行科。閔子騫(西元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魯人。孔子弟子,以孝友聞,和顏回同列德行科。 (8) 極摯: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9) 繫攣:戀念不捨。攣,音ㄌㄩㄢˊ,通「戀」。 (10) 世教:當世的正統思想、禮教,此指周公、孔子之儒教。 (11) 眩曜:迷惑、惑亂。〔參考資料〕 ■漢.東方朔〈與友人書〉(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卷二五.東方朔》引)不可使塵網名韁拘鎖。怡然長...
一箭雙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二鵰2>,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3>,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鵰相玃4>,遂一發雙貫焉。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昵近之,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為攝圖所忌,密託心腹,陰與晟盟。晟與之游獵,因察山川形勢,部眾強弱,皆盡知之。還,拜奉車都尉。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 (2) 鵰:動物名。鳥綱鷹科鷹形目猛禽類。嘴呈鉤狀,羽毛褐色,腳被羽毛直達趾間。視力極強,以捕食小動物為生。或稱為「鷲」、「老鵰」。 (3) 晟:長孫晟(西元552∼609),字季晟,河南洛陽人。先仕後周,後周亡,仕隋,為隋文帝所賞識。 (4) 相玃:互相爭...
一敗塗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命替縣令守城,但現在各地諸侯都起義了,馬上會來屠城。此時大家只有合力把縣令殺掉,選擇可擔當重任的家鄉子弟取而代之,響應起義的諸侯,才能保全家室。否則就只有接受全家被屠殺的命運了。」於是沛縣百姓殺了縣令,大開城門,迎接劉邦,想推舉他為縣令,但劉邦推辭說:「如今天下正亂,諸侯並起,現在如推舉了不適當的將領,一旦失敗,將會是肝腦塗滿大地的慘況。我不是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是怕自己才能低劣,沒有辦法保全大家。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希望各位另外推選一位能夠勝任的人。」因為大家一致的堅持,劉邦在多次謙讓後,終於接下了沛縣縣令的職位,並帶領群眾繼續抗秦,把暴秦推翻。後來「一敗塗地」這句成語引申用來形容做事失敗,到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保全。《左傳.昭公十五年》:「邑以賈怠,不如完舊。」《漢書.卷一.高帝紀上》:「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博古通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 〔注解〕 (1) 南宮敬叔:孔子弟子,孟僖子之子,春秋魯人,生卒年不詳。 (2) 老聃:李耳,生卒年不詳。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 (3) 往:前往拜訪。
心平氣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氣和」。見「心平氣和」條。 01.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三二.尊生》:「左右供使之人,得清淨子弟小心少過謙謹者,自然事閒,無物相惱,令人氣和心平。」
人才輩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才學的人一批接一批相繼而出。《元史.卷一七三.崔彧傳》:「六曰貴游子弟,用即顯官,幼不講學,何以從政。得如左丞許衡教國子學,則人才輩出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