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朱自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作品特色3 著作4 評價5 相關教學資源 生平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东海县。中國近代詩人、散文作家。1916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八中學,同年與武鍾謙結婚。他就讀北京大學時,是新潮社的創社成員,參與五四運動,亦曾參加平民教育演講團。1920年畢業,其後任教於中學學校,期間在七所學校任教過。1925年,即27歲時,在朋友介紹下,進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教書。1929年11月26日,妻子武氏病逝。1931年在倫敦修讀英國文學和語言學,次年回國,不久後與陳竹隱結婚。1948年8月12日因...
老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題的執著關注.而老舍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其切入點和出發點正是"京味"濃厚的老北京文化.濃染平民色彩的"京味...」(東嶽論叢 Dongyue Tribune 2002年,第04期)●劉勇:「老舍是"京派"文學的經典代表,是北京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北京文化不僅是老舍真切的人生記憶,而且是他熱切追求的生命理想;他從對人的態度、滿人的秉性及市民的宗教精神諸方面揭示了北京文化深刻而豐富的底蘊...」(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
漢高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高祖劉邦(西漢皇帝)漢高祖劉邦(西元前256或247年—195年),中國西漢第一任皇帝(西元前202—195年在位)秦漢之際為中國歷史的一大變局,中國社會政治的諸多質變得以成功確立,而漢高祖劉邦是其中一大關鍵人物。劉邦是中國第一個平民出身的帝王。他生長于沛縣豐鄉,年輕時以好吃懶做、好出大言而聞名於鄉里,不事耕種,也不喜讀書。進入中年之後,終於混到了一個亭長的職位,並利用工作之便,結交了沛縣吏蕭何、曹參、夏侯嬰等,加上他原來在鄉里結下的死黨樊噲、周勃等,成為他後來稱霸天下的基本班底。西元前209年,劉邦奉命押送一班囚犯至...
褶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統戲曲中一般平民的便服。[例]褶子近百年來經前輩藝人不斷改良,在顏色和圖樣上變化很大。
蘇美城邦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地區圍繞著一個中心成是聯合而成。(註一) 蘇美城邦國家人民的階級劃分蘇美城邦中的人們只要分為貴族、平民、佃戶和奴隸四種。奴隸和佃農的工作就是替他們的主人從事各種農牧業和手工業生產。奴力的來源主要來自戰俘,但一般平民也可能因為欠債而淪為奴隸。按照蘇美人的觀念,奴隸是主人的財產,可以自由買賣。不過奴隸也具有某些權利,比如他們可以從事買賣、借貸,甚至可以用錢贖身。一名成年男性奴隸的身價一般與一頭驢的價值相等。(註一) 烏爾城邦烏爾是蘇美地區最富庶、最具...
孔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也稱為「孔子」。
魯凱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註二P.052) 社會組織:貴族制度魯凱族與排灣族相同,都是實行有頭目貴族的階級制度,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個階級,實行長嗣承繼、餘嗣分出,階級是家族社會地位的標誌,也是部落聯繫的紐帶。(註二P.064) 年齡制度&成年禮魯凱族的年齡分級制度中,男性有著較嚴格的分級,分為兩個階段。十一歲到十六歲是少年期,此時雖未舉行重要的儀式,但從此要接受男性戶外生活之種種訓練,並且開始穿腰裙、束腹帶、佩刀,參加狩獵及捕魚等集體活動。第二階段則是由十七歲開始進入的青年期,此時需經過正式的入會禮儀,由應屆入會之青年集體出豬一口至公廨...
不暇暖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3) 無黔突:沒有因炊爨而熏黑的煙囪。形容人奔波忙碌,汲汲於行道。黔,音ㄑ|ㄢˊ,熏黑。突,灶突,即砌在灶上的煙囪。 (4) 墨子:墨翟(西元前501∼前416),戰國時魯人,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現存有《墨子》一書,是墨家思想的代表。 (5) 無煖席:沒有因久坐而溫暖的席子。形容人奔波忙碌,汲汲於行道。煖,通「暖」。 (6) 聖人:指上文伊尹、呂望、百里奚、管仲、孔子、墨子。 (7) 不高山,不廣河:...
恂恂善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循循善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魯國陬邑人,魯定公時為大司寇,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權臣季桓子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有弟子三千人,顏淵是其中最賢能特出的一位。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綱領,及治學的方式。〈子罕〉篇載,顏淵感嘆道:「老師善於誘導人循序漸進地為學向善,他讓我廣求學問,行為合於禮。使我想停止,都停不下來。我已用盡我的才能去做,但老師如樹立新的目標,又高遠非凡,我雖想逐步追隨,也沒法辦到。」說明孔子...
完歸趙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卻立:退後幾步才站住。 (5) 怒髮上衝冠:盛怒的樣子。見「怒髮衝冠」。 (6) 布衣之交:平民之間相互的交往。 (7) 驩:音ㄏㄨㄢ,通「歡」,歡心、友好。 (8) 齋戒:在祭祀或舉行重要典禮之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夫妻不同房,嚴守戒律,以示虔誠莊敬。 (9) 倨:音ㄐㄩˋ,傲慢無禮。 (10) 睨:音ㄋ|ˋ,斜著眼睛看。 (11) 有司:官員。職有專司,故稱為「有司」。 (12) 詳:通「佯」,假裝、偽裝。 (13) 和氏璧:戰國時楚人卞和得玉璞於楚地山中,楚文王時理其璞,製成寶璧,後為趙惠文王所得。 (14) 九賓:古代朝會大典設九賓,指公、侯、伯、子、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