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4.04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育與心理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與心理研究〕創刊於民國六十五年(1976)五月,由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系、心理研究所與心理學系會同負責編印。每年印行一期,旨在發表教育與心理的新知識。
  〔教育與心理研究〕的內容主要涵括五大部分:(1)教育與心理理論;(2)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之報告;(3)教育與心理研究實際問題之探討;(4)教育與心理最新資料及新書籍之評介;(5)其他與教育及心理主題有關之學術論文。在編輯的體例上,早期分為:(1)專論:登載教育與心理領域的理論或實務探究之成果;(2)專題研究摘要;(3)碩士論文摘要……等三部分,後來保留專論與碩士論文摘要兩部分,取消專題研究摘要的刊登。目前則擴增...
語言心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語言發展、理解及產生之心理歷程的學科。
動作心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作心理學為布倫塔諾(F. Brentano, 1838~1917)所倡,主張心理學應採取經驗立場,以觀察感覺經驗活動,因為感覺活動歷程構成心靈活動整體,如看見紅色時,紅色並不存在於心中,而是「看見紅色」的活動連接到心靈活動,而認識出紅色。
  布氏認定了三類動作,即:(1)觀念化(Ideating):是在心中形成觀念的活動,包括感覺和想像;(2)判斷:由融匯接受、評估和反覆思考而來;(3)情感:如由愛與恨而生出的親近或反對的態度。布氏強調心理學應側重心理活動的研究,與其同時的心理學家馮特(W. Wundt, 1832~1920)主張研究心靈的內容相對,心理學史中遂稱布氏為動作心...
圖書館心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圖書館心理學,係屬心理學與圖書館學間科際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y)所形成的圖書館學之新興次級領域(Subfield)。1949年美國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提供基金以進行一系列「人群關係與個人行為專題研究」,使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及文化人類學家3領域學者共同努力,藉資探討人類的行為,便是世人通稱的行為學派(Behavioral School)。行為科學以心理學、社會學及文化人類學3領域為核心;圖書館心理學則屬行為科學在圖書館行政上的應用,它與圖書館社會學不同;基本上,圖書館心理學著眼於圖書館組織內成員動機、態度、人格、學習、發展、情緒、工作安全...
老年心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年心理學是發展心理學的一支,專指對老年期的心理狀況之研究。其重點在探究老年期之個人在情緒、人格、認知、知覺、行為如何改變,與此等改變對於個人功能及社會交往的影響。
  早期明確指出老年心理狀況者為高爾頓(Francis Galton, 1822~1911),在十九世紀後半期已述及老年的行為與能力。至二十世紀初期霍爾(G.S. Hall, 1844~1924)系統的描述生命各期的心理狀況,認為當時有關老年心理的資料膚淺且有錯誤,尤其對老年心理狀況是回復至兒童期的觀點,特予否認。二次世界大戰後,卡爾曼(F.J. Kallmann)等,以為「發生」對晚年的影響有持續性,並以同卵雙生子...
〔教育心理學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心理學報〕創刊於民國五十六年四月,最初是由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籌編,並命名為〔心理與教育〕。民國五十七年教育心理學系正式成立,但仍沿用初期〔心理與教育〕的名稱,直到民國六十二年出版至第六期時,才將刊物更名為〔教育心理學報〕。學報的內容從身心發展、測驗編製、輔導諮商、實驗心理、學習理論到特殊教育,都涵蓋在其中。
  〔教育心理學報〕每年出版一期,以學術研究報告為主,編排方式是中文稿件在前,英文稿件在後。最大的特色是以實徵性研究為主,對於一般論述性文章,則較少納入其中。同時,學報的稿件一向是由教育心理學系所的教師為主,外校學者的稿件則暫不予刊登,主要目的在提供教師的學術研究有出版...
文化科學的心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科學的心理學是由法國的孔德(A. Comte, 1798~1857)和英國的約翰.彌爾(J.S. Mill, 1806~1873)等實證主義論者提倡修正「科學」觀點,承認只有「自然科學才是科學」,或者將「社會科學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並視心理學為生物學的一支。此觀念傳至德國,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嘗試建立一平衡的觀點,用客觀與邏輯做為「文化科學」的基礎,以認知理論研究心理學,遂將心理學冠上了文化科學之名。命名的理由是:文化現象與心理現象的聯結,應該以心理歷程觀察為心理學的理論架構,且使之成為人類科學研究。
  德國自狄爾泰(W. Dilthey, 1833~1911)認為文...
心理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人類學的理論認為每一個人是「可教育之人」,所研究的內容包括:(1)人性的研究,從教育的需要性與可能性去研究,(2)社會生活的內涵與規範精神的意義與教育的喚醒力量,(3)對於人的改變在取向方面之直接與間接的作用的研究。
  心理人類學對於人的科學的研究採用三個觀點:(1)體驗的觀點,(2)行為的觀點,(3)工作的觀點。
  就一般情形而言,心理學的發展常常有新的原則發展出來,對於人的能力的分析與認識有幫助。心理學對於「人格理論」的探討十分重視,而「人格理論」的探討也成為心理人類學重要的任務之一。
  心理人類學研究的取向為:
  
 ...
教學的社會心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學的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從社會心理學觀點探討如何提高教學效率的學問,與教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Teaching)所探討的主題密切相關。
  學校是一種社會組織,教室是這種組織中的基本單位。教室與學校同為社會心理學探究的對象。師生間的良好關係、學生間和諧的同儕關係、教師對學生允當的期望,以及校長領導方式等,都是影響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這方面的分析探討是教學的社會心理學所重視的課題。
布洛斯心理測驗量研究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內布拉斯加(Nebraska)大學設立布洛斯心理測量研究所,該研究所專門出版〔心理測量年鑑〕(Mental Measurements Yearbooks, MMY)。此年鑑內容以評介各種以英文出版的重要測驗資訊為主,原由布洛斯(O.K. Buros)所創立的。其詳細地址:135 Bancroft Hall, Lincoln, N.E. 68588-6203. U.S.A.。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