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9.33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牡丹社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軍事行動。此事件在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中,稱之「牡丹社事件」、「台灣事件」 ,而日本方面則稱為台湾出兵或是征台之役。目錄1 壹、背景1.1 一、清政府的治台政策與態度1.2 二、日本政府明治維新後的野心1.3 三、八瑤灣事件2 貳、經過3 參考資料 壹、背景 一、清政府的治台政策與態度1、消極態度:1683年,清廷由施琅領軍終結鄭氏王朝在台政權,並接受施琅恭陳的「台灣棄留疏」,將台灣收編為大清帝國版圖,但實際上仍視之如海上荒島,未曾積極規劃治理台灣,而是在防範台灣,統制台灣。2、對台政策:對在台的閩、粵漢人採取禁制政策,對...
會心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仍在衝突中,但是慢慢開始表達自己感受,由其過往事的感受。4. 表達消極感受:可能因為其他成員的表現、或是領導者的引導,引發成員間的不滿。5. 表達及探查個人切身的問題:成員以能感受到團體的接納與包容。6. 在團體中表達直接的人際感受:在此階段,成員彼此表現開放經驗,而此經驗能增進團體信任的氣氛。7. 在團體中發展助人的能力:在此階段,每為成員皆能表現一種助人的、催化的、治療的方式來處理別人的痛苦和困擾。8. 自我接納即開始轉變:由於團體的接納,成員開始能培養自我的接納,同時對他人表現真摯感情,促成自我的改變。9. 揭開假...
社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位或團體之中。教育過程為最佳的代表。 再社會化當個體所擁有的某些社會經驗會妨礙他扮演新的社會角色,或是對社會適應造成負面影響時,個體就需要接受再社會化。再社會化(resocialization)係指「學習新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模組的歷程」。所謂「新模組」是指「不同於個體既有經驗之新的態度和行為模式」 教育與社會化的關係學童在學校獲得認同、學習適合其他社會制度需要的行為模式。學校基本上是兒童第一個接觸階級、科層環境的場所。學校不只教導兒童閱讀、書寫和其他領域的技巧,同時也是訓練他們尊重權威、準時、遵守規定的地方,這些技巧為...
魂飛魄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就是魂魄,一旦魂魄離開身體,消散無形,人就會死去。有時候人因為受到極大的刺激,變得極為慌亂,或是失去知覺,就好像魂魄暫時離開了身體,這時人們就用「魂飛魄散」來形容這種情形。在所引典源宋.劉宰〈鴉去鵲來篇〉中,形容農民受重賦苛稅之苦,弄得家徒四壁。因為無錢納稅而被處死的人很多,所以人們只要聽到烏鴉的叫聲,就知道又有人因為無錢納稅被處死,心中非常驚恐害怕,有如魂飛魄散。後來「魂飛魄散」這句成語或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非常恐懼害怕。 + 古人認為活人的身上有精氣,就是魂魄,一旦魂魄離開身體,消散無形,人就會死去。因此「魂飛魄散」有死亡的意思。在所引典源《西遊記》第...
曲意逢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反己意,去迎合別人。《三國演義》第八回:「卓偶染小疾,貂蟬衣不解帶,曲意逢迎,卓心愈喜。」清.袁枚〈答靖海侯書〉:「或是當時門客,曲意逢迎,黨同伐異之作,亦未可知。」
繪本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使得內容更有整體性與連貫性,具備了語文與視覺傳達之特色。想像性--繪本可先以文字之故事發想來創作,或是先有圖像再行編寫故事,這兩者構思方式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是想像力。創造性--具有創意的繪本,不僅在文字或圖像上能吸引讀者的興趣,也能產生一些議題讓讀者思索,創造出多樣的思維模式。 繪本在教學上的價值周文敏(2005):繪本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不論是故事內容或插畫表現,皆可提供孩子無限延伸的教材…,培養孩子的流暢力、獨創力、變通力、精進力、想像力挑戰性、好奇心、冒險性等特性,符合創造思考的認知層面和情意層面的八個重要關鍵。...
挫折容忍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挫折容忍力(frustration toleration)目錄1 定義2 延伸閱讀3 中英文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係指個人在遭遇困難情境或是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時,能夠承受困境打擊或忍受需求,以維持正常生活的能力。挫折是個人遭受困難情境時,產生的一種相當不愉快的感受,又稱為挫折感。挫折主要來自於兩方面,第一是面臨無法解決的問題,其次是個人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在日常生活中,挫折是難免的,所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就是這意思。如挫折是暫時的,事過境遷就沒事了,但如果長期受到挫折,又缺乏因應之道,就容易產生如憂鬱症等心理疾病,...
社會流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代間流動(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指親子兩代在社會階層上的變化,或是比較兩代以上的家庭成員在社會地位上的不同。代內流動(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又稱為生涯流動(career mobility),指個人在其生命過程中,社會位置上轉變的狀況。 參考書目註1:Craig Calhoun/Donald Light/ Suzanne Keller原著,林瑞穗編譯,《社會學概論》,(臺北市:麥格羅希爾,2004)。註2: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
安斯沃思依附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親產生注意力,當母親離開時只有少許痛苦的反應。屬於這個類型的孩童或成人有時根據他們是否不在意自我依附或是避免依附而加以細分。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孩童在離開母親時表現出不安,當母親回到身邊,孩童立即走向她,表現出與母親重逢的喜悅。這類型的孩童和陌生人友善地相處,但也會明顯表現出對母親的偏愛。 抗拒型依附(resistant attachment)孩童對母親產生矛盾的情緒,在回到母親身邊的時候,他們尋求卻又排斥身體的接觸。舉例來說,母親回到房間時,孩童會跑向她,但是母親要抱她時,他卻又跑走。 變...
當個體對目前的情境變化,完全無法控制,或是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完全無法預測時,個體的認知功能,就會因為沒有辦法解決困難而解體。長期延續下去,將會因無法克服焦慮、恐懼、痛苦等壓力,而喪失求生鬥志,放棄一切,進而陷入絕望。根據制約學習理論的說法,這是經由操作制約的過程習得的,這種現象是由動物實驗中所發現的,動物可以經由操作制約的歷程,學習到某些要求的行為,但若訓練時處罰的打擊太重,可能使牠感覺到永遠無法逃脫,這時縱使停止打擊,牠反而不願逃脫,稱之為學習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塞利格曼認為長期陷入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