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9.40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宋江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武術表演的陣式。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組成,共一○八人。陣中備有盔甲、盾牌、短刀、雙斧等兵器,以表演傳統武術為主。或以為源出《水滸傳》中宋江操練部眾的陣式而得名。
本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於商埠的人稱當地為「本埠」。如:「本埠自今天起推出一系列民俗展演活動。」
顏水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903~1997)日治時代成名的傑出畫家、工藝家。常以民俗為題材,作品充滿鄉土情懷及裝飾美感,是推動臺灣鄉土藝術先驅。
火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火葬。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一三.民俗火葬》:「自釋氏火化之說起,於是死而焚屍者所在皆然。」
放水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在佛教、道教普度前夕,招引水中孤魂的民俗儀式。相關習俗在佛教傳入前,從未見於中國古代文獻,到了唐代才開始出現,一般認為應與佛教的引入有關。到了明代以後,則逐漸普及於民間。尤其是佛教的僧侶會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時放水燈,以照亮冥路,讓水中的鬼魂和餓鬼,來接受施捨。「放水燈」的節俗在臺灣多和普度儀式結合,除了在中元節會放水燈外,有些地方在建醮時,也會在普度前放水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嵞山:(1)今會稽山。位在大陸地區浙江省中部一帶,相傳夏禹大會諸侯於此,故改名為「會稽山」。《說文解字.屾部》:「嵞,會稽山也。」清.段玉裁.注:「蓋大禹以前名嵞山,大禹以後則名會稽山,故許以今名釋古名也。」(2)國名。古塗山國,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安徽省懷遠縣東南,相傳大禹娶嵞山國女,會諸侯於此。《說文解字.屾部》:「嵞,一曰:『九江當涂也。民俗以辛、壬、癸、甲之日嫁娶。』」
痘疹娘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俗中對痘神的俗稱。傳說專管小兒出疹子、天花,其誕辰為農曆十一月初一。《紅樓夢》第二○回:「一面打掃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傳與眾人忌煎炒等物。」
開光點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民俗使新塑神像附有神靈的宗教儀式。儀式進行時,由道士一手拿筆沾雞冠血,一手拿符鏡引天光射在神像上,口中唸咒,待神像各部位一一點過後,儀式便告完成。
拉洋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盛行於民國初年的民俗雜藝,是電影未流行前的娛樂雜技。以敲打鑼鼓方式招攬生意,將各種彩色的畫片或西洋景物,掛於裝有凸透鏡的木箱中,一面說唱畫片的內容一面換片,如電影般的供人觀賞。唱詞多七字句,唱腔則多為當地的民歌小調。也稱為「拉大片」、「西洋景」、「西洋鏡」。
吉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喜事和喪事。《周禮.春官.天府》:「凡吉凶之事,祖廟之中,沃盥執燭。」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