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1.88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緘其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西漢劉向所寫的《說苑》中記載,孔子曾經前往周朝首都,參觀周王的祖廟。在祖廟右邊的臺階前,立了一個銅像,他的嘴被重重封住,背上刻了一段文字:「這是古時候說話最謹慎的人。要謹慎啊!謹慎啊!不要多話,話一多,失誤也必定多起來。」孔子就反身告誡弟子說:「這個銅像就是在告誡人們,平日謹言慎行,不要多話,就不會招來無妄的口舌之。」另外在《孔子家語》和《太公金匱》也記錄了這件事。後來「三緘其口」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說話謹慎或不說話。
明日黃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菊花節」、「茱萸節」等。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仙人費長房曾對桓景說,某年九月九日會有大難,家人須在手臂繫上盛滿茱萸的囊包,並且登山飲菊花酒,才能消。桓景如言照辦,果真平安無事,然其家之雞犬牛羊卻都暴斃而死。於是後人每到九月九日這一天就都會登高,佩戴茱萸,以及喝菊花酒。唐朝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裡就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宋朝的蘇軾更是在〈九日次韻王鞏〉一詩裡以錯過重陽節時令賞菊,就沒有興味可言,並進一步申述菊花漸漸枯萎,連戀花的蝶兒也要發愁了。典源又見宋.蘇軾〈南鄉子.霜降水痕收〉詞。內容則是表述蘇軾被貶到黃州後對於時不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開拓、光大。《書經.舜典》:「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後漢書.卷四八.爰延傳》:「使積善日熙,佞惡消殄,則乾可除。」
靡靡之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師曠說:「不行!這是黃帝與鬼神在泰山相會而作成的音樂,今陛下您德行不夠高,不可以聽,聽了恐怕會有禍。」平公仍然執意要聽,師曠只好遵命。沒想到才開始彈奏,便烏雲四起,接著颳起狂風暴雨,把帳幕擺設全都吹倒,連屋瓦都不停地掉落。在座的人都四散逃命,平公也嚇得躲進房內。自此之後,晉國連續大旱三年,平公則因受到驚嚇而重病不起,不能治理國事。韓非用這個例子,告誡為人君主不能過分沉溺於享受音樂。後來《韓非子》原文中的「靡靡之樂」演變成「靡靡之音」這個成語,用來指頹廢淫蕩、足以使人喪志的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求福。同「祓」。《詩經.大雅.生民》:「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漢.鄭玄.注:「弗之言祓也……以祓除其無子之疾,而得其福也。」
怙惡不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傳.隱公六年》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1>于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2>,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3>,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4>將能乎?」 〔注解〕 (1) 成:和解、媾和。 (2) 難:音ㄋㄢˋ,禍。 (3) 悛:音ㄑㄩㄢ,悔改。 (4) 其:同「豈」,難道。
戰戰兢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戰兢兢」是戒慎恐懼的樣子,可見於《詩經.小雅.小旻》。這首詩在感嘆君王任用小人、聽信小人的錯誤政策,使得國家難頻傳,民不聊生。身為知識分子的詩人相當憂心,卻無法盡一己之力改變國家衰敗的命運。詩人最後感嘆說:「大家都知道,空手與老虎搏鬥、無舟渡河是件危險的事,但卻不知道小人當道更是危險。必須要特別小心,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樣。」「戰戰」是害怕、發抖之意,「戰」通「顫」。「兢兢」,則是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戰戰兢兢」就是指害怕顫抖,小心翼翼,生怕有所疏失。另外,在《詩經.小雅.小宛》中亦見此語。〈小宛〉一詩是表述在亂世之中,雖然為人恭良,但其處境就像人站在樹上一樣,並不安全,所以行...
不學無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不學無術」。見「不學無術」條。 01.宋.歐陽修〈論臺諫官言事未蒙聽允書〉:「使陛下上不顧天,下不恤人言,以天下之事委一不學無識、諂邪狠愎之執中而甘心焉?」 02.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檄》:「世皇〈下江南檄〉,枚舉賈似道無君之罪,宋國臣民其不誠服者與?其文曰:『……世濟其惡,真兇悖之賈充。謀及迺心,效姦雄之曹操。不學無識,舞術弄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孕育、產生。同「育」。如:「鍾靈毓秀」。《國語.晉語四》:「黷則生怨,怨亂毓毓滅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疾病、禍。《詩經.大雅.瞻邛》:「孔填不寧,降此大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