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土壤生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土壤中存在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生物體,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物包括以植物為食料的小哺乳動物嚙齒類、昆蟲、蚯蚓、肉食性的鼴鼠、蜘蛛等,還有微形的線蟲,原生蟲類;植物包括高等植物的根系和藻類;以及真菌、細菌等。土壤生物對土壤性質有重大影響,也影響土壤對污染物的淨化功能。它們的作用是嚼細、分解動植物殘體,使之不斷分解;翻動、攪拌土壤礦物質和有機質,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土壤生物對進入土壤中的污染物有一定涵容限度,超過這一限度便會削弱甚至危及它們的生命活動和生存,因此也就降低或破壞土壤的淨化功能。
厭氧微生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完全不能利用氧氣生長的微生物,亦即在空氣中無法生長,也不用氧氣進行生成能量反應的微生物,可以忍受低濃度的氧,不像絕對厭氧微生物(strict anaerobes)只要短暫曝露在空氣下即被殺死。Clostridium perfringens、Clostridium tetani屬此類。此類微生物通常產生superoxide dismutase,但不產生過氧化氫,前者可使它們能在低濃度的氧之下存活,後者可使它們在有氧條件下生長。
生物半化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生物體系內某一物質的量由生理過程以約成指數移除率減半所需要的時間。
一期生物轉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稱一期反應或解毒反應,包括氧化、還原和水解等生物化學反應,增加或暴露外來物的官能基,參與一期生物轉化的主要酵素系統及其細胞內定位,見下表。
  參與一期生物轉化的主要酵素及其細胞內定位:
生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物能生存、成長的空間,稱為「生物界」。也稱為「生界」。
生物武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細菌、病毒等致病物質來傷害及消滅人、畜、植物的武器。也稱為「細菌武器」。
生物年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物年齡係指個體在潛在的生命期中,目前所在的位置。生物年齡與個人的實足年齡(chronological age)不一定有關,但與個人的生理健康有密切的關係。實足年齡係指個體自出生之日算起的實際年齡,以日曆上所經過的時間為準。實足年齡是了解個體發展的一項最快速、最簡單的指標,被廣泛的使用,不但常使用在成人發展和老化的研究,而且在性別、種族、社經地位等方面的探討亦常應用。但人類行為的發生與改變,乃伴隨時間而生的「經驗」,並非時間本身。生物年齡就是一種經驗的指標。可經由評估身體主要的器官系統功能而獲得了解,如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排泄系統、骨骼肌肉系統等。由於個體在整個成年期中,主要的組織與器官曾...
生物解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稱代謝解毒(metabolic detoxification),外來物經生物系統轉化形成毒性低而且較易排泄的代謝產物。生物轉化對大部份外來物進行代謝解毒作用,因此,一般將負責催化生物轉化一期反應和二期反應的酵素系統稱為解毒酵素系統。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於民國59年(1970)2月1日成立籌備處,於次年3月成立設所諮詢委員會,並推舉李卓皓先生為主任委員。對設所事宜的兩項主要決議為:(1)以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質為主要研究對象,並決定初期研究對象集中於已有良好基礎之蛇毒蛋白質。(2)擬與臺大新設之生化科學研究所密切合作,並決定生化所設臺大校總區內。
  根據歷次設所諮詢委員會議決,該所籌備處循序進行設所事宜,於51年2月與臺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簽訂「合作研究生化科學合約」,由中央研究院院長與臺灣大學校長代表簽約核定實施。
  該所研究大樓於62年3月中旬開工興建,至66年4月底4樓全部完工,同年7月...
生物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代生物人類學的建立,與瑞士的人類學家波特曼(Adolf Portmann)關係最為密切,他建立了生物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與發展趨勢。他將法國人類學家德日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的人類學理論「宇宙是互相關聯的,而且是充滿著精神」發揚光大,同時他受到達爾文(Charles Darwin)進化論的影響。他在其主要著作〔生物學與精神〕(Biologie und Geist, 1956)一書中提到:生物學不能視為狹義的,應與人的生活發生結合。科學與技術無論如何的進步,對於人類的生活而言,常充滿神祕性,而且現代的自然科學常逼著人類的生活走向神祕性,對於人類的理念產生很大...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