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09 ms
共 10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欲罷不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的學生顏淵有一次讚美孔子說:「老師給我的感覺,是我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心鑽研他的道理,越覺得深。常常覺得自己已有一點了解了,好像來到了老師的跟前,忽然間卻又覺得落後了一大截。雖然老師的道理是如此地高深,不可捉摸,但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又用禮來約束我們的規矩,讓我們越學越有心得,想停止都不可能。當我覺得已經用盡所有心力,好像可以獨立研究了,但是想再往前邁進,卻又不知從何著手了。」顏淵是孔門弟子中,最被孔子看重的一位,他所說的「欲罷不能」,是一種來自內在的學習渴盼,讓自己無法停止。後來演變成為一句成語,泛指想要停止卻做不到。
|
虎視眈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一回:「然而幾人虎視眈眈的看著他,拿緞包時,總是捲起袖子。如果掉包,豈沒有一個人看穿的道理?」
|
駕輕就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門外,與朋友們餞別。韓愈也參加了這次的宴會,並為了送別友人作了序。韓愈在文中寫道:「與處士談論古今的道理,就好像以四匹馬共拉一輛輕便的車,走在熟悉的道路上,並且有造父、王良等技術高明的御者來駕馭馬匹。」把石洪高才碩學的長處形容得十分貼切,而且生動活現。後來「輕車熟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事情很熟悉,做起來很輕鬆。
|
不二法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不二,不是兩個極端;法門,修行入道的門徑。「不二法門」指觀察事物的道理,要離開相對的兩個極端的看法,才能得其實在,所以「不二法門」是指到達絕對真理的方法。語出《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入不二法門品第九》。後用「不二法門」比喻唯一的方法或途徑。
|
融會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朱熹〈答姜叔權書〉其一(據《朱子文集.卷五二》引)如邵子又謂「心者,性之郛郭」,乃為近之,但其語意未免太麤。須知心是身之主宰,而性是心之道理,乃無病耳。所謂「識察此心,乃致知之切近者」,此說是也。然亦須知,所謂「識心」,非徒欲識此之精靈知覺也,乃欲識此心之義理精微耳。欲識其義理之精微,則固當以窮盡天下之理為期,但至於久熟而貫通焉,則不待一一窮之,而天下之理固已無一毫不盡矣。舉一而三反1>,聞一而知十2>,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今先立定限,以為不必盡窮於事事物物之間,而直欲僥倖於「三反知十」之效,吾恐其莽鹵滅裂,而終不能有所發明也。 〔注解〕
(1) 舉一而三...
|
七上八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一.示呂機宜》心胸煩悶,回避無門,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當恁麼時,善惡路頭相次絕也。覺得如此時,正好著力,只就這裡看個話頭: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看時不用博量,不用註解,不用要得分曉,不用向開口處承當,不用向舉起處作道理,不用墮在空寂處,不用將心等悟,不用向宗師說處領略,不用掉在無事甲裡。但行住坐臥時時提撕1>「狗子還有佛性也無2>?」「無。」提撕得熟,口議心思不及,方寸裡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得如此時,卻是個好底消息。不見古德有言:「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非但祖師門下如是,佛說一大藏教,盡...
|
強詞奪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詞奪理」之「奪」,典源作「昧」。形容沒有道理卻強為狡辯,硬說成有理。語本唐.神清《北山錄.卷三.合霸王》。
|
三令五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耳提面命反義:不言之教辨似: 申,音ㄕㄣ。陳述、說明的意思。不可寫作「伸」。 「三令五申」及「耳提面命」都有再三提醒的意思。 「三令五申」側重於命令、告誡;「耳提面命」側重於訓誡、教誨。 三令五申 耳提面命 辨似例句 ○ ㄨ 學校~,不准學生抽菸。 ㄨ ○ 想當年離開家鄉時,父母曾~,告誡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
捷足先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都殺了?況且當時韓信是我的主人,盡忠於主,本理所當然,我又有什麼錯呢?」劉邦聽了這番話,想想也不無道理,於是便放了他。蒯通對劉邦所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捷足先登」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行動最快者先達到目的。
|
一介不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一次萬章問孟子:「我聽說伊尹曾經以宰割烹調的手藝來要求湯任用他,有這回事嗎?」孟子說:「沒有。不是這樣的。伊尹在莘國的郊野耕種,並且喜愛堯舜的道理。如果不合堯舜的義理,不合堯舜的正道,就是把天下當俸祿送給他,他也會棄之不顧。縱使拴住四千匹馬放在面前,他也不會看一眼。只要是不合道義,即使一支小草,他也不會拿給別人或拿別人的。」後來「一介不取」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一介不以取諸人」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