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舍利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名。釋迦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參見「舍利弗」條。
臘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於臘月祭祀祖先、百神,起初並無固定日期,直到南北朝佛教盛行後,因臘月(農曆十二月)八日是釋迦尼佛的成道日,各寺皆舉行浴佛會,於是將臘月祭日與佛教的儀式混合為一,定初八為祭祀日,後才有臘八的名稱。也稱為「佛成道日」、「臘日」。
唯吾獨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參見「唯我獨尊」條。《五燈會元.卷一.釋迦尼佛》:「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明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知曉道理。《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正其誼不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一現曇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曇花一現」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佛經裡有這麼一段記載,佛祖釋迦尼的弟子舍利弗,曾央請師父講解佛法給他聽。釋迦尼要他仔細聽講,此時會場內還有五千個修道人。釋迦尼要開始講道時,這五千人起身離開了,釋迦尼看了只跟舍利弗說:「我現在要說的佛法,為世所希有,就如三千年才開一次的曇花般珍貴,你們當信勿疑,因為我是不說虛假言語的。」後來「曇花一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
臘八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臘八日時,用雜米豆果所煮成的稀飯。起源於佛教,傳說釋迦尼在這一天成道,因此佛教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後通行於民間。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十二月》:「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也稱為「佛粥」、「福德粥」、「福壽粥」。
舍利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釋迦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初從六師外道的刪闍那毗羅胝子出家,後因聽到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改學佛法。為梵語śariputra的音譯。也譯作「鶖鷺子」、「舍利子」。
重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重視土地。《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雖賤必書,重地也。」《穀梁傳.昭公五年》:「莒無大夫,其曰夷何也,以其地來也,以地來則何以書也,重地也。」
中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吏侵吞公款、壓榨人民而獲巨利。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君之國中飽。』……『府庫空虛於上,百姓貧餓於下,然而姦吏富矣。』」後泛指經手公款,以不正當的手段,從中利者。《明史.卷一七六.李賢傳》:「盧中飽而不貨,坐視民死,是因噎廢食也。」
誤學邯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邯鄲學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