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務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生卒年不詳。相傳為夏代的高士,湯克桀,將天下讓給他,卻不肯接受,負石自沉蓼水而匿。四百多年後再度出現,武丁想要用他為相,又不從,再度隱退。也作「牟光」、「瞀光」。
|
騰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物價暴漲。《史記.卷三○.平準書》:「如此,富商大賈無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踊。故抑天下物,名:『平準』。」《漢書.卷七四.魏相傳》:「今歲不登,穀暴騰踊。」
|
難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梵語Nanda的音譯:(1)釋迦牟尼佛的異母弟。從釋尊出家,但猶難忘其妻,常回妻處。後來以釋尊方便教化,斷離愛欲,證阿羅漢果。在佛弟子中被稱為「調和第一」。(2)唯識十大論師之一。以主張種子是由現行的薰習而產生之學說而聞名。
|
壽陵忘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邯鄲學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
七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將釋迦牟尼之前的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合稱為「七佛」。《長阿含經》卷一:「七佛精進力,放光滅闇冥。」也稱為「過去七佛」。
|
娑婆世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也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參見「娑婆」條。
|
滄桑之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復揚塵耳。」 〔注解〕
(1) 麻姑︰傳說中的仙女。姓黎字瓊仙,建昌(今江西省奉新縣西)人,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宋徽宗政和中,封為真人。
(2) 王方平:王遠,字方平,東漢東海湖(今江蘇省灌雲縣)人,生卒年不詳。官至中散大夫,後棄官入山習道。桓帝時徵召不就,郡國強載至京師,閉口不言,題字於宮門,所寫的都是方外之事,削去復現。後放還鄉,居太守陳耽家。相傳一夕之間蟬蛻而去。
(3) 向:剛才。
|
造車合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法,一佛代表的是存於自性中的佛身,二菩薩代表的是欲證成佛身所需的條件。就其代表人物來說,一佛是釋迦牟尼佛,二菩薩分別指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修行。透過智慧開悟後,還須勤於修行,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顯出來。未證成佛身時,即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乎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欲修行者,必須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順應因緣來修行,如此便能與佛祖最初的修行相應和。這就好像雖然關起門在家製造車子,但因為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應行的軌跡。「閉門造車」這句成語在這裡原是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後則轉用於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
|
教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宗教的創始者。如佛教的釋迦牟尼,回教的穆罕默德。
|
遺珠滄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詩二首之二。
(2) 讓:譴責。
(3) 黃卷:書籍。古時為防書蠹,多用黃蘗染紙,因紙色黃,故稱為「黃卷」。
(4) 偶:和。
(5) 黜陟使:唐太宗時恢復對地方的監察制度,派卿、監巡察各州,有罷免或升擢地方官吏之權,稱為「黜陟使」。黜,音ㄔㄨˋ,貶斥。陟,音ㄓˋ,提升。〔參考資料〕 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詩二首之二朔風獵獵慘寒沙,關月寥寥咽暮笳。放逐一心終去國,驅馳千里未還家。青蠅點玉原非病,滄海遺珠世所嗟。直道未容淹屈久,暫勞蹤跡寄天涯。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