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目犍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全名為摩訶目犍連。釋迦尼佛的弟子。古印度摩揭陀國土舍城人。從釋迦尼佛出家,成為釋尊的十大弟子。以神通第一著稱。後被反佛教的婆羅門打死。在佛教雕像中,常侍立在釋尊左邊。相傳其神通廣大,曾入地獄救母。也稱為「目連」、「大目犍連」。
它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荀子嘗譏其縱放情性、行為怪誕,但其卻振振有辭,欺惑愚眾,以假亂真。《荀子.非十二子》:「縱情性,安恣睢,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它囂、魏也。」
彌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菩薩的名稱之一。為梵文Maitreya的音譯。根據佛經的說法,他將繼釋迦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也譯作「慈氏」。
聚沙為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聚沙成塔」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聚沙成塔」原作「聚沙為塔」。《妙法蓮華經》中記載,佛祖釋迦尼告誡弟子要成佛道,其實不一定要做大功德,累積小小善事也能成道。例如佛滅度後,要建塔供養其舍利子,但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可以用昂貴的金銀玻璃、瑪瑙琉璃,也可以用石頭香木、磚瓦泥土,甚至小孩子玩遊戲,堆積泥沙成佛塔,也可以成就功德。佛經中「聚沙為佛塔」原是指小孩玩沙堆塔的遊戲,後來「聚沙成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積少成多。
阿闍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梵語Ajātaśatru。意譯未生怨。印度古代國王。西元前四百九十三年即位,以摩揭陀國優越的經濟條件,征服憍薩羅國和跋耆國。生前曾支持提婆達多反對釋迦尼佛,後歸依佛教。最後為子所弒。也稱為「未生怨王」。
壽陵匍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邯鄲學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泛指揮手、搖手。唐.融〈謝惠劍〉詩:「感君三尺鐵,揮攉鬼神驚。」
五比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稱釋迦尼成佛後,最先跟他出家的五位弟子。也就是他初出家時,其父派給他的五名親信隨從。即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和摩訶男拘利。
髮引千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千鈞一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千鈞一髮」原作「髮引千鈞」。典源本於《列子.仲尼》。中山公子,是魏國公室的公子,愛好與賢人交遊,不管國事,他很推崇趙國人公孫龍的學說。樂正子輿知道後,對著公子嘲笑公孫龍說:「公孫龍言辭荒誕,善於詭辯,像他說的髮引千鈞、白馬非馬等言論,根本是違背客觀規律的謬論!」公子聽了反駁樂正子輿說:「智者的話,本來就不是愚者所能了解的,你說那些言論不合理,其實是因為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拿『髮引千鈞』來說,一根頭髮之所以可以繫著千鈞重物,這是因為頭髮承受力量均衡的原因。』」以一根細髮絲,拉引千鈞之重物,在一般人的看法,本來就是隨時會斷,《列子》此處所說的「...
用管闚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以管窺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以管窺天」原作「用管闚天」。《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最通達事理,博聞善辯,勝過所有口才好、學識高的人。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便說公孫龍像長住井底的青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根本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自以為懂了,但實際上只有學得皮毛,有如「用管子看天,只能看到天空的一小部分,以為天空就是這麼小」一樣。要他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如「邯鄲學步」,非但沒學成,反而將自己原有的學問失去了。莊子與公孫龍並非同時代的人,表示莊子言論的深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