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道     
瀏覽人次:517 收藏人次:0
1.大道。《老子》第四一章:「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明道若昧     
瀏覽人次:2074 收藏人次:0
  明道若昧意思是說修道者但知自修明德,不善炫耀矜誇,因而貌似愚昧。語見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就是古之遺言說修道的人,大智若愚,以退為進,以岐嶇為平坦。這裡「建言」一辭,〔老子正詁〕的作者高亨認為是老子引用的書名,猶如〔莊子‧人間世〕引用〔法言〕,〔鶡冠子‧天 篇〕引用〔逸言〕。不過這些「書」早已佚失,無法斷定是否真有其書。或以「建言」指古代格言,或以為是立言、立說的意思,似乎較為可靠。這裡明昧、進退、夷(平坦)纇(不平坦)都是對立相反的概念,修道的人雖具明德,卻貌似愚昧,以退為進,以不平為平坦,正符合老子「相反相成」(參見「有無相生」)的思想...
明道     
瀏覽人次:170 收藏人次:0
對事情當有的原則條理不清楚。可用以謙稱自己所知有限,亦可用來責人愚昧無知。如:「你怎麼可以如此不明道理?做出這種事來?」
明道學派     
瀏覽人次:118 收藏人次:0
宋朝程顥所創立的學派。其學本於識仁,而注意存養之功。
明道     
瀏覽人次:101 收藏人次:0
  王明道(1900~l991)為一位中國獨立教會的牧養者,出生於正處於中國義和團大動亂的北京,第二代的中國基督教信徒。一九二一年,獻身而為基督教的傳教者,在北京成立了「基督徒會堂」,牧養信徒;又於一九二七年始,主編〔靈食季刊〕,透由文字為工具,宣揚基督教,並教導各地信徒;又於一九二五年始,應邀在全國各地教會布道與培靈,在其後的二十五年中,足跡遍及全國三十五省中的二十四省;沒有教會中牧師的頭銜,但被眾教會所認同,認同他在中國教會之地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曾拒絕加入由日本政府所控制的教會組織,展現出為堅守信仰而不隨意屈從的風格:一九四九年後,面對中共政權的統治,因拒絕簽名於〔三自革新宣言〕上,而與...
明道大學     
瀏覽人次:92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27090 收藏人次:4322338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事理。如:「道理」。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方法。如:「門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如:道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由東漢張陵創立的宗教。如:道教。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量詞:A>用於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一道閃電」、「三道黃線」。B>用於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C>用於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D>用於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E>用於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瀏覽人次:12995 收藏人次:3126476
光亮。如:「明亮」、「光明」、「明暗」。
時序次於現今的。如:「明年」、「明天」。
了解、通曉。如:「明理」、「明白」、「深明大義」。
清楚。如:「明辨是非」、「耳聰目明」、「黑白分明」。
視力、視覺。如:「失明」。
公開、顯露的。如:「明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聰慧,有智慧的。如:「聰明」。
朝代名。
明明:顯然如此、確實。如:「這事明明是他做的,他卻不承認。」
鞭辟入裡     
瀏覽人次:61880 收藏人次:6507908
「鞭辟入裡」原作「鞭辟近裡」。程顥,西元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北宋洛陽人,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與其弟程頤合稱「二程」,為理學洛派之宗師。程顥著重身體力行的功夫,不只是立身處世和修身養性,做學問也是如此;只要自我鞭策,從自己身上下功夫,才能求得真正的學問。這樣的道理就如同《論語.子張》中所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對自己立身處世的道理加以審問和慎思,那自然一切的行為也都能夠符合「仁」的規範,而無時無刻不為仁了。程顥的這段話見載於《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一.師訓》,後來「鞭辟入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研究學問要自我鞭策,深入精微之處。亦用來形容評論見解深刻透澈。出...
好高騖遠     
瀏覽人次:56989 收藏人次:2425897
宋朝理學家程顥,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和弟弟程頤合稱「二程」,開理學中之洛派。他教導人們追求知識學問要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一方面心中卻也憂慮學者嫌棄低微淺顯的知識,而致力於追求高遠的目標,終究落得沒有成就。後來「好高騖遠」這句成語就從「厭卑近而騖高遠」演變而出,用來指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完整的語形見於清人呂留良〈與錢孝直書〉,呂留良以「好高騖遠,事事求出人頭地」,直指錢孝直的缺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