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52 ms
共 2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胡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名。胡桃科胡桃屬,落葉喬木。原產中國大陸新疆至亞洲中南部及西南部。早年由西域傳入中國,核果如桃,故稱為「胡桃」。樹高可達三十公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三至九枚。雄柔荑花序下垂,雌花序直立,較短,花黃綠色。核果近圓形,種仁可食,含脂量高,是常見的乾果。木材用製家具、槍托及鑲板,樹皮可提煉染料。也稱為「核桃」。
|
非馬非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非驢非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下》載:漢朝時西域有個龜茲(ㄑㄧㄡ ㄘˊ)國,國王曾多次來漢朝朝貢,並對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非常欣慕。因此,在龜茲國也仿照長安的皇宮建了一座宏大的宮殿。傳呼朝拜、撞鐘擊鼓,一切日常制度,也竭力摹仿漢朝。但西域其他國家看龜茲國王摹仿漢朝,都譏笑說:「像驢又不是驢,像馬又不是馬。倒是像驢和馬雜交生出來的騾子,真是不倫不類!」後來「非驢非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物不倫不類。
|
張掖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名。屬甘肅省,古稱甘州。位在武威縣西北,介於紅水河與張掖河之間,為寧夏、青海、甘肅三省交通樞紐。為通往西域的要道,形勢險要。除甘州河外,亦有積雪所化的水流灌綠州,農業頗盛,有「銀張掖」、「塞外江南」之稱。出產以藥材為主。
|
法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或道教法會時所奏的樂曲。最早見於東晉的《法顯傳》。原為西域各族民樂,傳入中國與清商樂結合,形成隋代的法曲。《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
|
大月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名。為西域古國。參見「月氏」條。
|
督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監察、視察。《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婼羌傳》:「都護督察烏孫、康居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
|
毾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毛席。《後漢書.卷八八.西域傳.天竺國》:「又有細布、好毾㲪……。」唐.章懷太子.注:「埤蒼曰:『毛席也。』釋名曰:『施之承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
|
法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丘縣)人。俗姓龔,三歲為沙彌,二十歲受比丘戒。因感於當時律典的缺乏。乃於晉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印度求法。至義熙八年才返國,前後共歷十五年,攜回了《摩訶僧祗眾律》、《十誦律》、《雜阿毗曇心》、《大般泥洹經》、《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等,都是當時中土所無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並和佛馱跋陀羅共譯出《摩訶僧祗律》、《僧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經》等,此外法顯還將他西行求法的經歷寫成《歷遊天竺記傳》,保存許多寶貴的西域古代史地資料,極為各國歷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所重視。
|
龍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駿馬的名稱。《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下.烏孫國》:「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
|
舍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遺體焚化之後,所結成的珠狀或塊狀的顆粒。其色有三種,骨為白舍利,髮為黑舍利,肉為赤舍利。為梵語śarīra的音譯。它象徵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曷邏怙羅恐王珍貴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藍,登窣堵波,至誠所感,其石覆缽自開,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西遊記》第八回:「放舍利之光,滿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連。」也稱為「舍利子」。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