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化資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勞動市場裡被認知。它允許文化資本能較為簡易地被轉變成經濟資本,經由對成就在制度上的等級加以給定其金錢價值。 參考文獻 吳清山、林天祐 (2007),教育e辭書, p.30-31,臺北市: 高等教育。維基百科
生命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是教育最核心的議題,為豐富與提升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就教育的本質而言,拓展每個人的生命為其最根本的目的,教育最原始的意義即為如此(註1)。目錄1 生命教育的起源2 生命教育的意義3 生命教育的目的4 中英文關鍵字5 參考資料 生命教育的起源生命教育的概念起源於澳洲,1979年澳洲雪梨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 LEC),以健康取向為主,目的是預防藥物濫用、暴力及愛滋病等情形的防治(註1)。但不同於澳州雪梨LEC 成立的背景因素,孫效智認...
權變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peline)模型,通過關註和解釋在領導人才培養的各個過渡階段,那些諸如時間配置、工作技能以及工作價值等發生的至關重要的變化,來幫助公司構建一條管線漏斗型的未來人才補給線。 這一模型還能夠幫助理解在不同的層級上對於管理者的不同要求。 *(五) 參考文獻[美]諾斯豪斯(Northouse,P.G.)著 王力行 王懷英 李凱靜 吳紀明.《卓越領導力:十種經典領導模式》wiki.mbalib.com/zh-tw/权变理论林東清,管理資訊系統, 林東清. 資訊管理:e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臺北市: 智勝文化. 2010 IS...
是決定論者。行為學習論者在教育上主張使用增強與懲罰兼施,而不重視內在自發性的動機,強調外在控制的訓練價值。行為論者認為增強作用是行為習得的關鍵,個體的反應若能帶來回饋,就會被增強而保留這個行為。正負增強作用就是操作制約的概念,而懲罰則是企圖藉由懲罰的實施,來阻止個體再次表現不當的行為。行為學習理論在教學方面的應用有「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和「編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等。此派理論者認為學習是外顯行為改變的歷程,因此對於學習時的內在心理變化並不重視,又因...
社會學的三大傳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nterpretative sociology)起源:(1)韋伯:在人的行動中,有行動者主動賦予價值、意義,社會科學研究者必須瞭解行動者的主觀意義。(2)米德:為符號互動論的代表學者,人透過觀看(look at)來獲取自我的形象,因此個人企圖從他人的行為和語言中獲取解釋,經由不斷的互動中修正解釋。定義:認為人有自由意志,須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動機,藉由主觀個人經驗研究社會,屬於質性研究,強調主觀、參與、動機詮釋。(註二)發展狀況如下:(1)社會現象學以舒茲(Schutz)為代表。(2)符號互動論以布魯默(Blumer)為...
永恆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典名著為教材,兼及科學知識。根據永恆主義的觀點,學生不成熟且缺乏判斷能力,無法決定最佳的學習知識與價值;因此,其課程發展不會隨學生的興趣而有所調整,只提供一個共通課程給所有的學生,而少有選修科目、職業性與技術性的教材。 教師角色  教師被視為該領域的權威,因此必須是科目或學科專家,能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永恆主義的觀點中,教學是鼓勵學生討論、引發其理性能力的一門藝術。教學基本上基於蘇格拉底的方法:口投詳述、演講與解釋。 「派代亞」計畫(The Paideia Program)  「派代亞計畫」係永恆主義教育理論的實踐計畫...
文化回應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入與少數族群學生的一種特殊教學方式,長久以來,學校的教育就是一種文化回應教學,只是回應的是主流社會的價值標準與文化知識。此外,文化回應教學並非只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對待學生的態度以及重新定義教師與學生角色的動力,更是一種學校改革的工具與增能的機制,它適用於不同類型的學校,所有的學生都能從此種教學中獲益。目前較為國內學者所採用的定義是所提出的:文化回應教學意指教室內的教學能夠參照族群文化的結構,在課程和教學上考量學生的文化背景、學習型態、溝通方式,以學生的母文化作為學習的橋樑,協助文化差異學生能夠有更公平的機會去追求卓...
點石成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神仙用手指一點,便能把石頭變成黃金。比喻不好的或平常的事物,只要略加改動,就能化腐朽為神奇,變得很有價值。多用於修改文章,[例]這篇文章經過他妙筆一改,立刻點石成金,擲地有聲。 △點鐵成金
教育的真善美規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當代教育哲學家皮德思(R.S.Peters)曾就教育活動提出三個評價依據,包含合價值性(worthwhileness)、合認知性(cognitiveness)和合自願性(voluntariness),這可說是教育的真、善和美的規準。 內容說明一、「善」的規準─合價值性:這裡所謂的善,雖以道德上的善或價值為主,但實質上可以包含...
人生自古誰無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人生到頭終須一死,但應死得有價值。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四一齣:「人生自古誰無死,嗟君此恨憑誰語。」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