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292 ms
共 12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齊氏魟或齊氏土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imantura gerrardi (Gray, 1851)
體盤菱形;體盤寬略大於體盤長;吻長為體盤寬之22%;兩眼間距為體盤寬之12%;噴水孔間距為體盤寬18%;吻端至尾棘起點距離為體盤寬之112%;口裂寬為體盤寬之7%,口內具4~5枚乳頭狀突起;上頜齒36行,下頜齒39行;第一鰓裂至第四鰓裂約等長,為體盤寬之3%,第五鰓裂較短,為體盤寬之2%;第一鰓裂左右間距為體盤寬之18%,第五鰓裂則為11%;吻端至第一鰓裂之垂直距離為體盤寬之33%,吻端至第五鰓裂之垂直距離為體盤寬之45%;尾長為體盤長之2.2倍,為體盤寬之2倍。幼魚身體背部呈淡褐色,胸鰭邊緣較淡,幾近灰白色,尾部具黑白相間之環紋;稍長則體色變深,呈赤褐色,且肩帶以下至腹鰭及尾基部均具乳白色斑...
出現於台灣、日本、印度、玻里尼西亞、東印度群島、紅海,台灣地區於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可漁獲。
底棲性。
一般由底拖網所漁獲,魚肉可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魟科或土魟科(Family Dasyatidae),Stingrays
|
南極深海鮭或南極兔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athylagus antarcticus (Günther, 1878)
體細長;口下位;體具黑色斑點;體長可達15公分。
南極周圍海域。
棲息中外洋或深海的魚類。
具經濟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胡瓜魚目(Order Osmeriformes)
原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rotacanthopterygii)
水珍魚亞目(Suborder Argentinoidei)
淵兔鮭科或深海鮭科(Family Bathylagidae)
水珍魚上科(Superfamily Argentinoidea)
|
印度露齒鯊或恆河白眼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lyphis gangeticus (Müller et Henle, 1839)
體形壯碩;吻短而呈寬圓形,口前吻長遠短於口裂寬;眼小;第二背鰭頗大型,高度約為第一背鰭高度之1/2;上頜齒高且寬,齒緣呈鋸齒狀,下頜前方齒呈長鉤狀,無鋸齒緣,具短的小尖齒;兩背鰭間無隆脊;尾鰭上葉前凹窪呈縱向,體表無明顯之色斑。
西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沿岸海域可發現其蹤跡,臺灣之北部海域曾有漁獲記錄。
沿岸棲息的種類,目前對其瞭解極為有限,僅知其可能為胎生種類之一,可成長至2公尺以上,胎仔產出體長約60公分。
可由延繩釣釣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
灰真鯊或灰色白眼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rcharhinus obscurus (Lesueur, 1818)
體形流線,可成長至3.7公尺以上。吻端寬圓,口前吻長為鼻孔間距之1~1.4倍;眼圓形,眼徑為全長之1~2.1%;前鼻瓣短;上唇溝短而不明顯;齒式14~15/13~l5,14/14較常見;上頜齒呈寬三角形,齒緣鋸齒狀,齒尖或直立或傾斜,齒根具稍粗糙之鋸齒緣,無小齒尖;下頜齒直立,齒尖具鋸齒緣,齒根或橫向或稍彎曲。兩背鰭間具低隆脊;第一背鰭鉤狀,外角窄圓,起點位置通常與胸鰭後角相對或略後方,內緣長度為其基底長之1/3或稍短;第二背鰭小而低,高度為全長之1.5~2.3%,內緣頗長,為鰭高度之1.6~2.1倍,起點位置約與臀鰭起點相對;胸鰭呈大型鉤狀,外角尖突,前緣長度約為全長之17~22%。脊椎骨數...
出現於南北緯40度間之美洲東、西岸沿海,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沿海,亞洲東南方沿海及澳洲東西岸沿海。臺灣於東北部及東部外海有漁獲記錄。
高度洄游的種類,有雌雄分開棲息的情形。胎生,每胎產仔3~14尾。以各種硬骨魚類為食,包括棲息於珊瑚礁水域的底棲及表層洄游性魚類,此外亦以其它種類的鯊魚、魟、甲殼類、頭足類、海洋哺乳動物為食。有攻擊人類的記錄。體長最大可超過400公分,成熟體長在260公分以上,胎仔產出體長69~100公分。
可由延繩釣釣獲,供食用,生鮮、鹽漬或煙燻,魚皮可製成皮革。在台灣是沿近海鯊漁業的多獲性魚種之一,主要漁獲季節在夏季,經濟價值高。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
日本燕魟或日本鳶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ur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50)
體盤寬遠大於體盤長,外角圓,體盤薄而縱扁;吻短鈍,吻長約為頭長之2/5;眼小;口裂彎曲,寬度約為頭長之4/5。齒細小而多,呈三角尖狀。鼻孔寬且傾斜;前鼻瓣寬,後鼻瓣則稍短;噴水孔大型,橫向;鰓裂小,五鰓裂間距相等;背鰭缺如;腹鰭小而窄;尾細而短;胸鰭寬大,往前延伸越過頭部。福馬林浸泡後體背棕黑色,尾白色,背部具6處黑斑,腹面白。
出現於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台灣沿岸海域。
近底棲性,以小魚及蝦、蟹等甲殼類為主食。
底拖網可零星漁獲,魚肉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燕魟科或鳶魟科(Family Gymnuridae),Butterfly Rays
|
短尾真鯊或短尾白眼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rcharhinus brachyurus (Günther, 1870)
大型鮫類,體形修長,可成長至2.9公尺以上。吻稍尖突或窄圓;口前吻長為鼻孔間距之1.1~1.4倍;眼圓,眼前後徑為全長之1.1~2.2%;前鼻瓣短;上唇溝短而不明顯;齒式14~16/14~15,16/15較常見;上頜齒齒緣明顯鋸齒狀,半直立或傾斜狀,齒尖高而彎曲,齒根具粗糙之鋸齒緣而不具小齒尖;下頜齒半直立狀,齒尖窄且齒緣呈鋸齒狀,齒根橫向。兩背鰭間不具隆脊;第一背鰭大型,外角尖突或圓窄,起點與胸鰭後角位置相對或稍前,高度約為全長之1.9~2.6%,內緣長度較短,為其高度之1.2~1.8倍,起點約與臀鰭起點位置相對或稍後;胸鰭鉤狀,前緣長度約為全長之16~21%。脊椎骨數179~203節,尾鰭...
出現於西大西洋之墨西哥灣、巴西以南至阿根廷,東大西洋之地中海、法國外海、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里塔尼亞、堪那利群島、幾內亞、Namibia至南非,西印度洋之南非沿海,西太平洋之日本、韓國、中國、南西伯利亞、澳洲、紐西蘭沿海,及東太平洋之南加洲以南至加利福尼亞灣以及秘魯沿海。臺灣於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均有漁獲記錄。
暖水域沿近海棲息的種類,棲息水深0~100公尺,生性活躍,有南北洄游的習性。胎生,每胎產仔13~20尾,5歲達性成熟,壽命可達12年。以魚類為主食,亦食用一些軟體動物,底棲性的棘鮫及魟亦是其掠食的對象。具危險性,有攻擊潛水人員及游泳者的記錄。最大漁獲體長記錄292公分。
通常由延繩釣釣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
寬尾斜齒鯊或寬尾曲齒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coliodon laticaudus (Müller et Henle, 1838)
小型鯊類;吻極長且扁平如鋤;眼小;齒尖傾斜如刀狀,齒緣平滑,無小齒尖。體形壯碩;胸鰭呈寬三角形;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後角稍後方,後角則約與腹鰭基底中點相對;第二背鰭遠小於第一背鰭,後緣平直;尾鰭前不具隆脊,下葉後緣稍凹入。體背銅灰色,腹面白色,體表無明顯之記號。
出現於北緯35度與南緯10度間之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沿近海域,臺灣則被發現於西南海域。
熱帶及亞熱帶水域常見的種類,經常出現於陸棚及近岸岩礁區。群棲性,馬來西亞熱帶河川下游區經常有其蹤跡。胎生種類之一,受精卵極小,直徑僅1mm,卵黃量極少,胎仔的成長全賴母體供給養份。以底棲性硬骨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為食。由於體型小並不具危險性,最大可成長至74公分,成熟體長24~33公分,胎仔產出體長約14公分。
可由延繩釣、刺網、定置網漁獲,可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
尾斑板機魨或吻棘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hinecanthus verrucosus (Linnaeus, 1758)
體菱型;尾柄小棘僅3列,下兩列長,最上列短;體上半部深棕色,下半部白色;從眼眼到胸鰭基部有一鑲藍線之黑帶;嘴角淺藍色;1條窄紅線從上唇延伸到胸鰭基底;體下半部有1大黑斑;除第一背鰭深色外,餘鰭為白色;但尾鰭基棕色,上下緣淺棕色;體長可達25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區。
棲息珊瑚礁區的肉食性魚類。
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魨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魨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板機魨科或鱗魨科(Family Balistidae),Trigger Fishes
鱗魨上科(Superfamily Balistoidea)
|
鬼魟或鬼土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asyatis latus (Garman, 1880)
體盤呈菱形,體盤長為體盤寬之76.6%;體盤前緣在吻部略為突起;吻長為體盤長之16.4%;兩眼間距為體盤寬之13.7%;噴水孔間距為體盤寬之14.1%;吻端至尾棘起點之長為體盤寬之76.6%,吻端至口列之距離為體盤寬之17%;口寬為體盤寬之7.5%,口內具5枚乳頭狀突起;上頜齒2行,下頜齒25行;第一至第四鰓裂約等長,為體盤寬之2.6%,第五鰓裂長為體盤寬之1.7%;左右第一鰓裂間距為體盤寬之17.1%,第五鰓裂間距為體盤寬之11%;體長為體盤寬之67%;尾長為體盤長之2.08倍。雖然體形頗大(體盤寬可達905cm),但體背中線無縱列小棘,僅於肩帶處具棘1枚,尾部具3枚;尾棘前具4枚小棘;尾部...
出現於台灣、夏威夷海域。
底棲性,以甲殼類為主食。
可由底拖網漁獲,屬大型種類,魚肉可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魟科或土魟科(Family Dasyatidae),Stingrays
|
長鰭鯖或長臂灰鯖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surus paucus (Guitar Manday, 1966)
體形呈修長的紡錘狀;吻端鈍尖,齒呈大型刀狀,無小齒尖或鋸齒狀邊緣;胸鰭特長,外角寬尖,長度不短於頭長;第一背鰭大型;第二背鰭及臀鰭皆小,且具可扭轉的基底,尾柄兩側各具一道明顯側隆脊;尾鰭近似新月形;吻部腹側黝黑。
南北緯40度間之外洋及沿近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西北大西洋之佛羅里達、墨西哥灣、古巴海域,東北大西洋之幾內亞、迦納海域,西印度洋之馬達加斯加海域,中太平洋之賈克尼斯群島、夏威夷群島北部海域均有其蹤跡。臺灣於東北部海域有漁獲記錄。
棲息於溫帶及熱帶海域,由體形判斷其運動能力應不及尖吻鯖鯊。卵胎生種類之一,本種胎仔的體長大於尖吻鯖鯊,產出體長約100公分,每胎僅產仔2尾。以硬骨魚類及表層棲息的頭足類為主食,雖沒有攻擊人的記錄,但由其大體形及尖銳的牙齒判斷,其仍應具相當的危險性。最大的漁獲體長記錄471公分。
本種數量不是很多。可由延繩釣釣獲。臺灣東北部海域偶而可以漁獲。魚肉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鼠鯊目或鼠鮫目(Order Lamniformes)、Mackerel Sharks
鼠鯊科或鯖鮫科(Family Lamnidae),Mackerel Sharks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