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2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白斑斑鯊班貓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telomycterus marmoratus (Bennett, 1830)
體形修長,圓柱形,由頭向尾端逐漸尖細,不似蝌蚪狀;身體結實堅硬,皮厚,皮齒鈣化相當完全,尾部頗長。雄性成魚交接器向末端逐漸尖細,長度至少為腹鰭基底末端與臀鰭起點距離之2/3。體色變化極大,體背不具鞍狀斑紋。大型之黑點通常連接在一起而呈塊狀潑墨狀,底淡色,有大型白色班點分布於體側及背部。
本種出現於北緯25度至南緯10度間之西太平洋沿岸,及北印度洋沿岸海域。臺灣東北方彭佳嶼海域有漁獲記錄。
經常出現於珊瑚礁水域,喜歡棲息於洞穴中。卵生,每次產卵至多2枚,最大可成長至70公分,雄魚成熟體長47公分以上,雌魚成熟體長49公分以上。
通常由底拖網所漁獲,雖可供食用但因體型較小因此經濟價值不高。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貓鯊科貓鮫科(Family Scyliorhinidae),Cat Sharks
皺唇鯊九道三峰齒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riakis scyllium (Müller et Henle, 1839)
上、下頜齒皆具強而有力之中央齒尖及兩側小齒尖。成魚胸鰭呈寬三角形。第一背鰭後緣切線與身體垂直。脊椎骨149~155節。體表具稀疏分散之黑點,仔魚時則具寬的鞍狀斑,成魚時黑點會褪色甚至消失。
本種出現於北緯20~50度間之西北太洋沿岸海域,臺灣地區則於東北及西南海域可發現其蹤跡。
底棲接近底棲的種類,喜好出現於河口淺水區,特別是砂底海藻覆蓋的海底。卵胎生種類,每胎產仔10~20尾,以小魚甲殼類及其它無脊椎動物為食。最大可成長至150公分,雄魚成熟體長在100公分左右。
可供食用,唯數量不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皺唇鯊科(Family Triakidae),Houndsharks
環紋粗皮鯛環紋鼻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aso annulatus (Quoy & Gaimard, 1825)
體長卵型,側扁;體暗褐色;尾鰭近於截平;尾柄上2個盾狀骨板各有1個弱小的龍骨突;體長可達45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區。
棲息岩礁區的草食性魚類。
供食用及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刺尾鯛亞目(Suborder Acanthu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粗皮鯛科刺尾鯛科(Family Acanthuridae),Surgeonfishes
長吻角鯊豐胴棘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qualus mitsukurii (Jordan et Snyder, 1903)
體形較壯碩;吻端寬圓,由吻端至外鼻孔之斜線距離,大於外鼻孔至上唇溝外角之距離;口前吻長短於眼徑之兩倍長,前鼻瓣呈分葉狀。第一背鰭硬棘長度遠短於背鰭基底長,硬棘尖端遠離背鰭外角;第二背鰭硬棘高度約與鰭同高同而短於全長之6%;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內緣位置相對,高度短於其長度之2/3;第二背鰭明顯小於第一背鰭,高度小於全長之5%。尾鰭前凹窪明顯;胸鰭後緣凹入明顯,後角窄圓;腹鰭較接近第二背鰭而與第一背鰭距離較遠;尾鰭延長,後緣明顯凹入。皮齒後緣呈三尖叉狀,成魚後則漸呈鎯頭狀。體表不具白斑,亦無明顯之黑色記號,各鰭鰭緣白色。
本種於世界各大洋南北緯40度間之沿近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則於台東、成功沿海有漁獲記錄。
溫、熱帶水域常見種類,常出現於陸棚至斜坡上層水域,底棲性,棲息水深因不同海域而有很大的差別。卵胎生,棲息於南非東岸水域者每胎產仔4~9尾,妊娠期推測可能超過2年。以魚類、頭足類及甲殼類為食。最大漁獲體長110公分,最小性成熟體長雌、雄分別為72公分及65公分。
可由底拖網及延繩釣漁獲,供食用,養殖用餌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角鯊目棘鮫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棘鮫科(Family Squalidae),Dogfish Sharks
雙斑燕魟戴星鳶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ymnura bimaculata (Norman, 1925)
體盤近似三角形,體盤長長於寬度之半,外角及後緣寬圓;吻短鈍;眼小且稍突起;鼻孔大型而近平橫向,前鼻瓣向後延伸;口裂波浪狀;齒小而多,齒尖尖銳;鰓裂小,五鰓裂間距約略相等;背鰭缺如。腹鰭窄;尾細且朝末端逐漸尖細;長度則接近體盤長度之半;尾棘短,尾部縱走皮褶幾乎消失。福馬林浸泡後體背棕黑色,出後方具一大型白斑,腹面白色,尾部具45條橫向暗棕色斑。
出現於印度、日本、中國大陸、台灣沿岸海域。
底棲性。
底拖網可漁獲,魚肉可食用,經濟價值不高。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燕魟科鳶魟科(Family Gymnuridae),Butterfly Rays
後鰭錐齒鯊戟齒砂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ugomphodus taurus (Rafinesque, 1810)
大型鯊類之一。吻稍縱扁而吻端近似圓錐狀;不具眼臉;口裂長,口角往後延伸達眼之後方;齒大型而呈尖窄狀且具小齒尖;上頜前方齒與側面齒中間以一小齒隔開。臀鰭與第二背鰭約略同大;第一背鰭位置較接近腹鰭而離胸鰭較遠;尾鰭上葉前具凹窪,尾柄無側隆脊;尾鰭上下葉不對稱。體色淡棕,體表通常散佈暗紅色淡棕色斑。
出現於南北緯50度間之北美洲東岸、南美洲東南岸、非洲西北岸、北岸、東南岸、紅海、亞洲東岸及澳洲沿近海域。臺灣東北部及東部沿海偶而可以漁獲。
溫帶至熱帶沿岸水域經常出現的種類,棲息水深0~191公尺,較常出現在接近底層水域。其可以於水面吞下空氣後將空氣保存在胃中,使其比重減低,而利於游動,正如硬骨魚類的泳鰾一般。有時單獨行動,有時成群結隊出游,有季節性洄游的行為。食卵型的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2尾(左右子宮各一)以各種硬骨魚類、軟骨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胎仔產出體長約1公尺,妊娠期8~9個月。
可由延繩釣釣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鼠鯊目鼠鮫目(Order Lamniformes)、Mackerel Sharks
砂錐齒鯊科砂鮫科(Family Odontaspididae),Sand Tiger Sharks
日本單鰭電鰩日本電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arke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50)
體盤近似圓形,體盤長度不及全長之半,寬度則稍大於長度。吻短;口裂小且呈橫向,具唇褶;眼小,其前後徑僅為吻長的1/4~1/5;噴水孔大於眼,位於眼之正後方,孔緣平滑而不具乳頭狀突起;鼻孔小,前鼻瓣向後延伸明顯;齒呈小菱形,齒面平坦;鰓裂小。小型圓形背鰭1枚;背鰭基底位置在腹鰭基底之後;腹鰭明顯,呈圓形而外角不明顯,起點在胸鰭下方。尾長約等於體盤長,尾部兩側具縱走皮褶。尾鰭大而圓。福馬林浸泡後體背呈深棕色,腹面白色,體盤邊緣呈淡棕色。
日本、中國大陸、台灣沿岸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
底棲性。
可由底拖網漁獲,無食用價值,數量亦極為有限,僅提供為養殖用餌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電鰩亞目(Suborder Torpedinoidei)
雙鰭電鰩科雙鰭電鱝科(Family Narcinidae),Numbrays
危害性評價(風險評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評估人類受環境中的危害物質暴露後,其危險發生頻率、造成的結果及嚴重程度。使用現有的流行病學、臨床醫學、毒物學及環境調查的資料,來描述其潛在的健康危害。並由此結果來推論人類在某一環境的暴露下,在不同的強度及時間,可能發生之健康危害的形態及程度。且判斷可能造成暴露族群健康危害問題之大小。
環線(水準導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論水準導線測量,凡自一點出發,經各主要點最後仍閉合于起點者,稱為環線。見閉合導線、閉合水準環線。
平頭尖尾鯊廣吻篦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pristurus macrorhynchus (Tanaka, 1909)
體形修長,向吻端逐漸扁平。吻頗長,寬而縱扁;口前吻長約為全長之10~11%;鰓裂長不及眼之前後徑;鼻孔寬度約為鼻孔間距之1.1倍,前鼻瓣短而圓;兩背鰭間距約為第一背鰭基底長之兩倍,而約等於眼眶前吻長;第一背鰭約為第二背鰭之2/3大;第二背鰭基底長約為第一背鰭基底長之1.2倍;第一背鰭起點約與腹鰭基底後半相對;第二背鰭基底末端位於臀鰭基底末端稍前;胸鰭小,前緣長約為全長之11~13%,內緣長約等於基底長;胸、腹鰭基底間距離短,約等於口前吻長;腹鰭、臀鰭、尾鰭皆窄長;體色淡棕灰,腹面及各鰭色較淺,可成長至60公分以上。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之日本及台灣沿近海域。
目前為止對牠的瞭解仍頗為有限,僅知其為底棲性種類,卵生,一次產卵2枚。棲息於斜坡區,本省東北部沿岸海域作業的底拖網船隻偶而可以漁獲,不過數量有限。
由於體型不大,因此經濟價值不高,通常將其當作下雜魚處理,是養殖業的餌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貓鯊科貓鮫科(Family Scyliorhinidae),Cat Shark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