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笠鱗棘鯊笠鱗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chinorhinus cookei (Pietschmann, 1928)
體壯碩;吻由眼部向前漸窄;口裂彎曲顯著,寬度稍長於吻長,上、下頜皆具明顯唇褶;鼻孔橫向,位置較接近口裂部而離吻端較遠;具小型背鰭兩枚,刷子狀,位於軀幹之末端;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腹鰭起點稍後方,第二背鰭稍小於第一背鰭;腹鰭遠大於背鰭;臀鰭缺如;尾柄無隆脊。體背棕色。皮齒基底呈星芒狀,直徑小於0.5公分,不擴張成圓盾狀,亦不連結成一大片。
本種於紐西蘭、帛琉、夏威夷群島、加利福尼亞灣秘魯附近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曾於1950年及1991年分別在基隆北部及花蓮東部海域有漁獲記錄,是相當罕見的種類。
為大型而動作緩慢的種類,底棲性,一般出現在陸棚及斜坡區,棲息水深11~424公尺,以底棲性的魚類(包括軟骨及硬骨魚類)、頭足類為食。最大可成長至4公尺長,胎仔產出體長小於45公分。
由於數量有限,因此並非重要的經濟魚種。可由延繩釣、刺網、及底拖網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角鯊目棘鮫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棘鯊科笠鱗鮫科(Family Echinorhinidae),Bramble Sharks
尤氏魟牛土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asyatis ushiei (Jordan et Hubbs, 1925)
體盤菱形,體盤長為體盤寬之67%;吻長為體盤寬之18%;兩眼間距為體盤寬之14%;吻端至尾鰭起點長為體盤寬之98%,吻端至口裂之距離為體盤寬之17%;口裂寬為體盤寬之7.6%,口內具7枚乳頭狀突起;上腭齒24行,下腭齒27行;第一鰓裂至第四鰓裂約等長,為體盤寬之2%,第五鰓裂稍短,為體盤寬之1.6%;尾長為體盤寬之150.8%、體盤長之192.5%。體盤前緣斜直,無任何突起凹陷,吻端之角度為120度;尾部腹面其皮褶;尾棘之後有許多細棘;體背部呈深褐色,不具任何小棘;腹面白色。
出現於台灣、日本沿近海域。
底棲性,以蝦、蟹等甲殼類為主食。
可由底拖網漁獲,魚肉可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魟科土魟科(Family Dasyatidae),Stingrays
長鬚卷盔鯊長鬚棘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irrhigaleus barbifer (Tanaka, 1912)
前鼻瓣極度向後延伸達口裂部;吻短而縱扁,吻端寬圓,吻長短於頭長之1/3,遠短於口裂與胸鰭起點之距離;唇薄;上、下頜齒形相似,皆扁平如刀,具一明顯之齒尖,上頜齒稍大於下頜齒,齒緣平滑,齒式26~27/22~26。背鰭2枚,背鰭硬棘長且強而有力;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後角相對,基底末端則遠在腹鰭起點之前,第二背鰭位置較接近胸鰭而離腹鰭較遠;第二背鰭起點位置約與腹鰭後角相對,大小如第一背鰭,兩背鰭基底長度亦大致相等;胸鰭後角盾圓而不尖凸,亦不變薄分裂;尾鰭上葉較長,後緣不凹入僅稍凹入,不具缺刻,尾柄具隆起線。體色背部棕灰,腹面白色,各鰭鰭緣明顯白色。
本種出現於西太平洋之日本(本州南方)、紐西蘭、澳洲、托列斯島沿近海域,臺灣地區於東北部海域及台東近海均有漁獲記錄。
不常見的種類,出現於陸棚及斜坡區,西太平洋出現者棲息水深360~494公尺,一般是接近底部棲息。卵胎生,每胎產仔10尾。胎仔產出體長不詳。以底棲性硬骨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最大漁獲體長122公分,雌雄之最小性成熟體長分別為86公分及92公分。
數量有限而非多獲性魚種,可由底拖網延繩釣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角鯊目棘鮫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棘鮫科(Family Squalidae),Dogfish Sharks
丁氏雙鰭電鰩丁氏木鏟電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arcine timlei (Bloch et Schneider, 1801)
體盤近似圓形,體盤長度稍短於全長之半,體盤寬度則稍大於長度;頭長為吻長之1.7倍;眼小,眼徑約為噴水孔之半;口裂橫向,小型,寬度不及吻長之1/3;齒窄,外緣圓,上頜齒23列,下頜齒21列,齒冠內緣具一尖突;噴水孔大型,緊鄰眼眶後方,邊緣不具小突起。背鰭2枚,約略同大,外角尖突;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基底末端稍後方;尾長長於體長之半;尾側具縱走皮褶;尾鰭高度約為其長度之2/3。福馬林浸泡後體背呈淡棕色,具許多暗色點,腹面白色。
出現於中國大陸、東印度洋諸群島、日本、台灣沿岸海域。
底棲性。
可由底拖網漁獲,無食用價值,僅提供為養殖用餌料。
T0000000001--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T0000000020--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T0000000029--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T0000000028--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T0000000034--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T0000000073--鰩目(Order Rajiformes)
T0000000076--電鰩亞目(Suborder Torpedinoidei)
T0000000078--雙鰭電鰩科雙鰭電鱝科(Family Narcinidae),Numbrays
星鰈星斑川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 1788)
體長卵型;口大;傾斜;體褐色;背、臀及尾鰭具有大型黑斑;體長可達1公尺。
由阿拉斯加到南加州、日本海。
棲息沙泥質海底之肉食性魚類,生長過程為左側眼睛移到右側,而與右側的眼睛並排。
高經濟價值魚類,供食用及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鰈目(Order Pleuronec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鰈亞目(Suborder Pleuronec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鰈科(Family Pleuronectidae)
鮑氏鰩鮑氏老板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aja boesemani (Ishihara, 1987)
雄魚極限體長30~45公分,雌魚45~55公分。吻尖突。背部頭長為眼眶間隔之4.04~5.35倍;第一背鰭起點至尾端之長度為全長之21.7~26.3%。項棘0~4枚。體盤背側散佈不均勻暗斑;一對如眼眶大小之暗環出現於胸腋處,另外亦有時有一對暗環出現於胸鰭中央部位。腹側黏液孔不分布於腹部,亦不聚集形成如V字形。
日本南方、中國南海沿近海域。
底棲性,以甲殼類為主食。
可由底拖網漁獲;體型不大,漁獲通常提供為養殖用餌料,經濟價值不高。
T0000000001--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T0000000020--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T0000000029--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T0000000028--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T0000000034--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T0000000073--鰩目(Order Rajiformes)
T0000000079--鰩亞目(Suborder Rajoidei)
T0000000082--鰩科鯆科(Family Rajidae),Skates
聶氏無刺鱝青帶圓吻燕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etomylaeus nichofii (Bloch and Schneider, 1801)
體盤寬度為長度之1.67倍;吻短,約為頭長之2/5,於頭之前下側形成一葉狀;眼位於頭側;噴水孔大型;鼻孔與口裂相連,鼻瓣後緣呈鬚邊;鰓裂小型,五鰓裂約略同大;小型背鰭1枚,起點約與腹鰭基底末端相對;腹鰭長度約為寬度之半,外緣圓,後角圓;胸鰭近似刀狀;尾纖細如鞭,無硬棘;福馬林浸泡後體背黑棕色,具5條6條淡青色橫向窄帶;腹面白色。
出現於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檳榔嶼、東印度群島、菲律賓、中南半島、日本、澳洲、台灣沿岸海域。
近底棲息。
可由底拖網及底延繩釣漁獲,魚肉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鱝科燕魟科(Family Myliobatidae),Eagle Rays
青鱂米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ryzias latipe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
體延長,略側扁,背部平直,腹部圓突;頭中大,較寬,前端平扁;眼大而高位;口小,上位,橫列,能伸縮;上腭較短於下腭,下腭具尖細齒;背鰭1枚,短而後位,具6軟條,位於臀鰭後半上方之體背;臀鰭基底甚長,具16~19軟條,雄魚不變形為交尾器;胸鰭上位,其末端達腹鰭基底之上方,具9~10軟條;腹鰭腹位,末端達到肛門;尾鰭截形。體被大圓鱗,無側線,一縱列鱗約29枚;頭部亦被鱗。體銀白色,背面淡灰色,體背正中線自後頸部至尾鰭基底具一暗褐色縱帶;體側自鰓蓋後緣至尾鰭基底具一黑色縱線;各鰭暗色,雄魚之腹鰭於繁殖季節變黑。體長不超過4公分。
東南亞至日本之淡水域。
生活於平地之池沼及河川水流緩慢處,水草茂盛處尤多。對鹽分及高溫之耐性強,即使在鹽田溫泉亦有存在。喜群泳於水之表層,以小動植物為食。產卵期為4~10月,在水溫18~30℃下可經常產卵;卵具絲狀突出物,用以纏絡水草,以便孵化。
不作食用,但因具有吞食孑孓之習性,對自然滅蚊有一定之效益。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鶴鱵目(Order Belo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怪頜鱂亞目(Suborder Adrianichthyoidei)
銀漢魚系(Series Atherinomorpha)
怪頜鱂科阿德里鱂科(Family Adrianichthyidae),Adrianchthyids
杜氏真鯊杜氏白眼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rcharhinus dussumieri (Valenciennes, 1839)
小型鮫類,體形修長,成魚則稍壯碩 。吻端稍尖突 ,口前吻長為兩鼻孔間距之1.1~1.6倍;前鼻瓣延長而呈三角形;眼呈卵圓形,前後徑為全長之2~2.2%:上唇溝短而不明顯;上頜齒稍寬,鋸齒緣明顯,齒尖傾斜,小齒尖明顯;下頜齒窄而傾斜,具鋸齒緣。背鰭間具隆脊,第一背鰭小而呈三角形,外角尖突,起點與胸鰭內緣後半部位置相對;第二背鰭高大,高度約為全長之2.6~4%,內緣則短,為其高度之1.0~1.5倍,起點與臀鰭起點位置相對稍後;胸鰭小,近似鉤狀,外角窄尖,前緣長約為全長之15~17%。脊椎骨數109~150節,尾鰭前脊椎骨數54~74節。體色棕灰,第二背鰭鰭尖黑色深色,其餘各鰭鰭...
出現於西北太平洋,北起日本本州以南,南至菲律賓群島,另印度洋北部沿海亦有分布。臺灣則於西南之澎湖海域有漁獲記獲。
經常出現於陸棚區域的小型種類,目前為止對牠的瞭解仍頗為有限,只知其為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2~4尾,似乎沒有特定的繁殖季節。以小魚、頭足類及甲殼類為食,對人類不具危險性。最大可成長至100公分,成熟體長65~7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37~38公分。
可由延繩釣拖網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列品冊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主教稱列品即列入聖品,成為聖人之俗稱,如今正式稱為冊封,意即有聖德之人,經過調查、並有奇蹟佐證,者殉道事實確定無疑,經天主教羅馬教宗公開承認,死後已入天國,而予以正式敬禮。
  耶穌基督的使徒們和許多殉道者,都被基督信徒們自動敬禮為聖者。至第四、第五世紀時,有些非殉道者,經過當地主教批准,也稱為聖者,如聖安當、聖瑪定、聖尼閣等。所以當初並沒有詳細的規定。直至亞歷山大三世(1159~1181),開始保留冊封專為教宗的權柄。而到西斯都五世於一五八八年設立禮儀部,專司冊封案件。烏爾邦八世於一六三四年訂立冊封的進行規則。經過一些修訂,列入一九一七年公布的〔天主教法典〕中(1999~2...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