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6.52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條尾鳶魟菱鳶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etoplatea zonura (Bleeker, 1852)
體盤特寬,寬度為長度之2倍;頭寬且扁平;吻鈍且短,吻端具一小突出;眼小,眼徑為吻長之2/5倍;噴水孔大於眼,位於眼之近後方,噴水孔後緣不呈鬚狀。口裂波浪狀;齒小,上下頜齒形類似。具小型背鰭1枚,圓形,位於硬棘之前;硬棘具鋸齒緣;尾細小而腹面具皮褶。福馬林浸泡後體背呈棕黑色,且具許多不規則黑色小圓點(橢圓形);腹面白色;尾背部具縱向橢圓黑色點。
出現於新加坡、東印度群島、台灣沿岸海域。
近底棲性。
可由底拖網漁獲,體型一般不大,可食用,經濟價值不高。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燕魟科鳶魟科(Family Gymnuridae),Butterfly Rays
狐形長尾鯊狐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lopias vulpinus (Bonnaterre, 1788)
眼中大,眼眶不往頭背側延伸;前額明顯隆起;頭背側兩眼之間寬且隆起;吻端尖且呈圓錐狀;鰓裂上方無橫向溝;口角具唇溝;齒小型,兩頜齒皆超過29列。胸鰭鉤狀,外角窄尖;尾鰭下葉中大。腹面白色且向前沿伸至胸鰭基底而形成一明顯之記號。
北緯60度至南緯50度間之各海域均有其蹤跡,臺灣北部海域偶而可以漁獲。
主要分布於近海陸棚區及斜坡區之上層水域,仔魚則經常出現於淺灣區。棲息水深0~360公尺。生性活潑,游泳能力強。卵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2~4尾,(2尾較常見)。以魚類、頭足類、表層性甲殼類為食,攝食行為一如大眼長尾鯊,因此亦經常由尾部被釣起。雖然對人類並不太具危險性,不過體形相當大,因此仍需特別小心。體長可成長至6公尺以上,雌、雄最小性成熟體長分別為376公分及319公分,胎仔產出體長114~150公分。
臺灣地區延繩釣船隻於北部近海偶而可釣獲,唯數量並不多。魚肉供食用,煙燻鹽漬均可。魚皮可製成皮革。肝臟可提煉肝油。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鼠鯊目鼠鮫目(Order Lamniformes)、Mackerel Sharks
長尾鯊科狐鮫科(Family Alopiidae),Thresher Sharks
蒲原擬錐齒鯊蒲原氏擬錐齒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seudocarcharias kamoharai (Matsubara, 1936)
小型鯊類,體形似修長之紡錘體;外洋性;眼特大且無眼瞼;鰓裂長;齒尖很長;口裂強烈彎曲;胸鰭小型;兩背鰭皆不具硬棘;具臀鰭;尾鰭上葉前具凹窪;尾柄具低的側隆脊;尾鰭上下葉不對稱,下葉較短。
北緯40度至南緯30度間之各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東部及東北部海域偶而可以漁獲。
沿近海兼外洋棲息的種類,棲息水深0~300公尺,目前為止對其生態習性所知有限,不過由其體形判斷,應是相當活躍的種類。擁有特大的眼,顯示其在夜間深水的環境中的適應良好,也許有日週性的上下洄游習性。卵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4尾。有關其食性的研究很少,其可能以硬骨魚類、蝦及頭足類為食。本種雖沒有攻擊人類的紀錄,但其上下頜強而有力,應具有相當的危險性。最大可成長至110公分,成熟體長在70~80公分左右,胎仔產出體長41公分。
可由延繩釣釣獲,魚肉供食用,肝臟富含油脂,是提煉鯊烯的好材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鼠鯊目鼠鮫目(Order Lamniformes)、Mackerel Sharks
擬錐齒鯊科(Family Pseudocarchariidae),Crocodile Sharks
中間科技(工匠科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期高度開發國家在援助未開發開發中國家區域時,經常是將一些高科技及專業產品及技術大規模的直接引進需要援助的國家,而沒有將當地的風土民情、生活習慣、教育內容和宗教信仰列入考慮。其結果是當技術人員離開時,當地的民眾因為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組織制度,而使這一批高科技產品失去作用;者因為這些產品和當地的宗教信仰有所抵觸,民眾不願意使用;者因為當地人民沒有「搶時間、講效率」這種意識型態,因而認為不需要使用這些設備,而造成這些高科技產品無用武之地的窘境,逼得使當地人民必須過依賴別人的、喪失尊嚴的生活。(更壞的情況是獨裁者利用這種依賴專業、科技、大規模產銷制度的關係控制當地居民,將大部分的資源...
黑鰭鋸尾鯊梭氏蜥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aleus sauteri (Jordan et Richardson, 1909 )
尾柄部位稍側扁;口前吻長為全長之6~7%;眼側位且前後延長,眼前後徑大於鼻孔前吻長,無眼眶隆脊;口裂大,寬度約為全長之6.2~9.1%;腹鰭小且高度低;腹鰭與臀鰭基底間距離遠小於臀鰭基底長;臀鰭基底頗長,約為全長之12~15%,稍短略長於兩背鰭間距,起點與第一背鰭基底末端相對。體背及尾部不具暗色鞍狀斑,背鰭及尾鰭末端具暗色斑,口裂部淺色。為體形小的種類,體長一般不及45公分。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之日本南方、台灣及菲律賓沿岸海域。台灣於東北部沿海作業之底拖網船隻經常可以大量漁獲。
為底棲性卵生種類,臺灣東北部沿岸海域出現者棲息水深100~250公尺。雌、雄魚最小性成熟體長分別為35~36公分及40~42公分。本種妊娠期短且一次僅產二個卵筴,並無固定的產卵週期。本種有隨體長大小、性別不同而做垂直與水平的分布,成熟的雌、雄魚且有分開棲息的情形。
少數體長較大者可食用,大多數被視為下雜魚而當成養殖業的餌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貓鯊科貓鮫科(Family Scyliorhinidae),Cat Sharks
反閘,與非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現及反(與非)邏輯的電路,例如實現的電路。
低鰭刺鯊尖鰭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entrophorus lusitanicus (Bocage et Capello, 1864)
吻端呈寬拋物線狀;口前吻長不短於口裂寬而短於由口裂部至胸鰭起點之距離;上頜齒具明顯傾斜稍傾斜之齒尖。第一背鰭既低且頭尾向延長;第二背鰭高度約與第一背鰭同高第二背鰭稍高;由第一背鰭基底末端至第二背鰭硬棘基底之距離,約等於由吻端至胸鰭基底中點之距離;胸鰭後角尖窄延長,向後延伸而遠超過背鰭基底中點;尾鰭上葉後緣稍凹入。體側皮齒不重疊,呈無柄之塊狀,為頭尾向延伸之長菱形,後緣具一尖叉。
本種出現於東北大西洋之葡萄牙、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奈及利亞沿岸,西印度洋之南非、莫三鼻克沿近海域。臺灣地區則於北部、東北部近海可發現其蹤跡。
本種為大型的尖鰭鮫類,常出現於陸棚及斜坡區上層,棲息水深300~1,400公尺。卵胎生,每胎產仔1~6尾,以硬骨魚類、頭足類、小型鯊類及龍蝦為食。可成長至160公分以上,最小性成熟體長雌、雄分別為88公分及72公分,胎仔產出體長36公分。
可由底拖網及延繩釣漁獲,供食用,肝臟可提煉油脂。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角鯊目棘鮫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刺鯊科(Family Centrophoridae)
互斥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二元的邏輯運算,若二個輸入同時為真同時為假時,其運算結果方為真。
正常沖蝕(正常侵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稱為常態沖蝕。因為地球自形成陸地後,地表在自然界的風化作用和雨水、海浪、河流、冰川、及風等自然力的作用下,逐漸受到破壞,並產生均夷作用,經過長期(超過百年、千年甚至萬年)的演變,終於形成今日的地表各種形貌。這種純由自然力成的沖蝕現象即是正常沖蝕,也稱為自然沖蝕。又因為它是地質現象,所以也稱為地質沖蝕(地質侵蝕)(geological erosion)。根據研究,在中等起伏的地形,自然沖蝕率大約是每年每平方公尺為0.0045公斤;在坡度較陡的地形,自然沖蝕率增大,大約為每年每平方公尺0.0045。
翻車魚翻車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ola mola (Linnaeus, 1758)
體側扁,卵圓型;無尾柄;眼小,上側位;無腹鰭;體背灰褐色;腹部灰色;各鰭灰褐色;體長可達3公尺。
三大洋之熱帶海域。
棲息大洋之表面,以水母為食。
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魨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魨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翻車魚科翻車魨科(Family Molidae),Molas
魨上科(Superfamily Tetraodontoidea)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