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2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列品或冊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主教稱列品即列入聖品,成為聖人之俗稱,如今正式稱為冊封,意即有聖德之人,經過調查、並有奇蹟佐證,或者殉道事實確定無疑,經天主教羅馬教宗公開承認,死後已入天國,而予以正式敬禮。
耶穌基督的使徒們和許多殉道者,都被基督信徒們自動敬禮為聖者。至第四、第五世紀時,有些非殉道者,經過當地主教批准,也稱為聖者,如聖安當、聖瑪定、聖尼閣等。所以當初並沒有詳細的規定。直至亞歷山大三世(1159~1181),開始保留冊封專為教宗的權柄。而到西斯都五世於一五八八年設立禮儀部,專司冊封案件。烏爾邦八世於一六三四年訂立冊封的進行規則。經過一些修訂,列入一九一七年公布的〔天主教法典〕中(1999~2... |
杜氏真鯊或杜氏白眼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rcharhinus dussumieri (Valenciennes, 1839)
小型鮫類,體形修長,成魚則稍壯碩 。吻端稍尖突 ,口前吻長為兩鼻孔間距之1.1~1.6倍;前鼻瓣延長而呈三角形;眼呈卵圓形,前後徑為全長之2~2.2%:上唇溝短而不明顯;上頜齒或窄或稍寬,鋸齒緣明顯,齒尖傾斜,小齒尖明顯;下頜齒窄而傾斜,具鋸齒緣。背鰭間具隆脊,第一背鰭小而呈三角形,外角尖突,起點與胸鰭內緣後半部位置相對;第二背鰭高大,高度約為全長之2.6~4%,內緣則短,為其高度之1.0~1.5倍,起點與臀鰭起點位置或相對或稍後;胸鰭小,近似鉤狀,外角窄尖,前緣長約為全長之15~17%。脊椎骨數109~150節,尾鰭前脊椎骨數54~74節。體色或灰或棕灰,第二背鰭鰭尖或黑色或深色,其餘各鰭鰭...
出現於西北太平洋,北起日本本州以南,南至菲律賓群島,另印度洋北部沿海亦有分布。臺灣則於西南之澎湖海域有漁獲記獲。
經常出現於陸棚區域的小型種類,目前為止對牠的瞭解仍頗為有限,只知其為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2~4尾,似乎沒有特定的繁殖季節。以小魚、頭足類及甲殼類為食,對人類不具危險性。最大可成長至100公分,成熟體長65~7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37~38公分。
可由延繩釣或拖網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
大棘板機魨或圓斑疣鱗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nthidermis maculatus (Bloch, 1786)
體卵型;尾鰭雙月型;體為棕藍色;幼魚體為藍黑色佈滿小白斑;體長可達30公分。
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度--西太平洋、印度洋熱帶海域。
幼魚常游息於海草間,成魚屬大洋性魚類,體側有白斑,當被捕獲或死亡時,白斑常會消失。
供觀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魨目(Order Tetraodont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魨亞目(Suborder Tetraodont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板機魨科或鱗魨科(Family Balistidae),Trigger Fishes
鱗魨上科(Superfamily Balistoidea)
|
燕尾狐鯛或燕尾普提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odianus anthioides (Bennett, 1832)
體延長;尾鰭深凹型,上下葉延長;體前半暗紅色,後半部粉紅色;體側後半部有許多不規則黑點,尾柄上下緣各有一黑色帶並延長至尾部上下葉,背鰭第一、二棘黑色,背鰭軟條紅色,鰭緣黑色,體側黑斜線相連;尾鱗紅色;臀鰭紅色,鰭緣黑色;體長可達40公分。
南日本、台灣、菲律賓。
常棲息於水深35公尺以深的瑚珊礁區,屬肉食性魚類。
為高貴的觀賞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隆頭魚科(Family Labridae),Wrasse Fishes
|
水庫(或湖泊)外部負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由水庫(湖泊)外部流入之污染量,包括由支流逕流、排水流入量、暴雨地表逕流流入量、地層中間流及地下水等流入之污染量總和。其值等於各股水流流量與污染物濃度積之總和。
|
大眼六鰓鯊或大眼六鰓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xanchus vitulus (Springer et Waller, 1969)
體形修長,可成長至1.8公尺以上。吻端窄尖;眼大型;下頜齒五列,梳狀,小齒尖較長。尾柄較細長,由背鰭基底末端至尾鰭上葉起點之距離為背鰭基底長之2倍以上。
本種零星出現於溫帶及熱帶沿近海域,如西北大西洋的巴哈馬外海、古巴、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外海,東大西洋的象牙海岸及奈及利亞外海,印度洋的南非馬達加斯加、肯亞外海及西太平洋的臺灣、菲律賓沿近海域。臺灣東北部海域則偶而可由底拖網漁獲。
棲息於陸棚及斜坡區,水深90~600公尺處,通常接近海底,不過偶而也會游到水面。由於其棲息於較深水域,故對其瞭解頗為有限。卵胎生,每胎產仔數31尾,以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對人類不具危險性,沒有攻擊人類的記錄。最大可成長至18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43公分,最小性成熟體長雌、雄分別為142公分及213公分。
可由底拖網及延繩釣漁獲。魚肉供食用,體形太小者則當成下雜魚供養殖用餌料,唯數量有限。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六鰓鯊目或六鰓鮫目(Order Hexanchiformes),Frilled and Cow Sharks
六鰓鮫科或六鰓鯊科(Family Hexanchidae),Cow Sharks
|
勃氏角鯊或高鰭棘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qualus blainvillei (Risso, 1826)
體形較壯碩;吻寬且長,吻端呈拋物線狀;由吻端至外鼻孔之斜線距離,長於由外鼻孔至上唇溝外角之距離;口前吻長為口裂寬之1.0~1.3倍;眼眶前吻長短於眼徑之兩倍長;眼較接近吻端而離鰓裂較遠;鼻孔較接近吻端而離口裂較遠;前鼻瓣分葉大而明顯。第一背鰭硬棘長,長度接近或幾乎等於基底長,硬棘尖端僅稍低於背鰭外角;第二背鰭硬棘高過背鰭,高度通常大於全長之6%;第一背鰭起點位置約與胸鰭基底後端相對,硬棘基點則與胸鰭內緣相對,且離胸鰭後角尚有一段距離,第一背鰭高,高度超過其長度之3/4;第二背鰭明顯小於第一背鰭,高度大於全長之6%;胸鰭較寬,後緣稍凹入,後角窄圓;腹鰭位於兩背鰭之中間位置;尾鰭長,後緣明顯凹入。...
本種主要出現於東大西洋近岸水域,及西太平洋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越南、澳洲南岸沿近海域,臺灣地區於東部及東北部沿海有漁獲記錄。
溫帶及熱帶水域常見的種類,常見於陸棚區及斜坡區上層,棲息水深16~440公尺,底棲性,有群聚性。非洲西岸分布者常出現於泥底、水溫11~18℃、鹽度36%之水域(16~255公尺深)。卵胎生,每胎產仔3~4尾。以硬骨魚類、甲殼類、頭足類為食。可成長至95公分以上,最小性成熟體長雌、雄分別為60公分及50公分。
可由底拖網、刺網、延繩釣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角鯊目或棘鮫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棘鮫科(Family Squalidae),Dogfish Sharks
|
斑鰭光唇鯊或花尾貓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ridacnis radcliffei (Smith, 1913)
口前吻長不及口裂長度之1.5倍;唇溝不發達或缺如。背鰭頗大且高;第一背鰭前緣與軀幹所成角度不大;臀鰭高度不及第一背鰭高度之半。體色棕,尾鰭具明顯暗帶,背鰭亦具暗色記號。
廣泛出現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之坦尚尼亞、亞丁灣、印度、安達曼群島、越南、菲律賓沿近海域。臺灣雖於西南海域有漁獲記錄,唯數量十分有限,是頗為罕見的種類。
底棲性的種類,棲息水深由數十公尺至數百公尺。卵胎生,每胎產仔1~2尾。胎仔產出體長10.1~10.7公分。以底棲性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有時可於胃內發現頭足類的鎖管。本種最大可成長至24公分,性成熟體長雌、雄分別為15~16公分及18~19公分。本種是已發現鯊魚種類中體型最小的種類之一,僅稍大於小抹香鮫(Squaliolus laticaudus)。
由於體形過小因此不具經濟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原鯊科(Family Proscylliidae),Finback Cat Sharks
|
烏里-烏里-諾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一種坐姿之呼拉舞(Hula)。舞者坐於地上,一手持響葫蘆,上綴有亮麗顏色之羽毛。除歌唱與敲擊響葫蘆外,別無音樂伴奏。舞時以肩部,臂部與上身之優美動作,描畫衝浪運動。伴舞之歌,名為「希伊哈」(Heeiha),為當地特別優良之衝浪地點之名,亦為以前夏威夷諸王常遊之地。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褐黃扁魟或黃扁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Urolophus aurantiacus (Müller et Henle, 1841)
體盤近似菱形,前緣波浪狀,外緣圓;吻端呈尖窄之三角狀;口內具3枚乳狀突起;齒具窄三角形齒尖。上唇具鬚狀邊緣,下唇則具大型唇褶;鼻孔小;鰓裂小且五鰓裂等距。不具背鰭;腹鰭短而寬;尾鰭短而圓;尾短,體盤長為尾長之1.3~l.5倍;尾具硬棘。體背棕色,腹白。
出現於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台灣沿岸海域。
底棲性。
台灣東北部沿近海域底拖網業者經常漁獲的種類之一,不具食用價值,一般均以下雜魚處理。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扁魟科或平魟科(Family Urolophidae),Round Stingrays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