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高行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說」。劉再復說「它揭示了中國文化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但「知音很少,非常孤獨」。除了西方的讚譽,港台文壇對高行健亦有極高評價。著名作家董橋表示,高行健的作品極具創意,永遠不會重複自己,視野廣闊,氣勢不凡,成就是世界級。台灣的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隆則認為,高行健的作品很有民族性,他將西方現代文學技巧和東方精神融為一爐,並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詮釋出來。參考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B%98%E8%A1%8C%E5%81%A5;http://www.lib.cuhk.ed...
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赫拉巴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於喧囂的孤獨 (Příliš hlučná samota,1977年)評價赫拉巴爾是20世紀捷克文壇又一位家喻戶曉、深受老百姓愛戴的文學奇才。他的作品大都描寫普通、平凡、默默無聞、被時代拋棄在「垃圾堆上的人」。他的一生都同這些人在一起,同情他們,愛著他們,把自己與他們等同,發掘他們心靈深處的美,收集了他們成千上萬的語言精華及故事,創造出一群平凡而又奇特、光芒四射的人物形象。(劉星燦,《赫拉巴爾和他的作品》,載赫拉巴爾《我是誰》,中文版,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赫拉巴爾的文字充滿了表現力,喜歡使用長句(事...
周樹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81~1936)字豫才,筆名魯迅,浙江紹興人。曾到日本學醫,後致力文學,享譽文壇,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校。著有《阿Q正傳》、《吶喊》、《徬徨》、《中國小說史略》等。
守此失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顧此失彼」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顧此失彼」原作「守此失彼」。薛道衡(西元540∼609),字玄卿,隋河東汾陰人,歷仕北齊、北周、隋王朝。與李德林、盧思道齊名,為當時文壇領袖。後因論時政,及隋煬帝妒其文才,被殺。隋文帝開皇八年,薛道衡被任命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吏部郎,兼掌文翰,隨從晉王楊廣、宰相高熲出兵伐陳。高熲曾問薛道衡此次征戰是否能成功,薛道衡舉出了四個理由,說明此戰必勝。其中的第四個,薛道衡認為隋朝因行王道而強大,陳朝則因無德而顯得弱小。而且陳的軍隊不超過十萬人,以其西起巫峽、東至滄海的地勢而言,如果軍隊分散則顯得孤立而力量單薄;若是軍隊全部聚集於一處,則會防守住這裡,卻失去了其...
周夢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孤獨國》,1965年出版了《還魂草》之後就消失了,直到2002《約會》、《十三朵白菊花》出版,重回文壇。 觀點他的作品充滿了詩思與禪意的結合,如<還魂草>、<菩提樹下>、<孤峰頂上>;而作者自身悲苦的心境也一一呈現在詩作之中,如<囚>、<天問>,除此之外,詩作對於時間、生命、死亡的思索也不無可見。寫作手法則常使用用典、悖論與黑色修辭法,更是烘托了他苦澀沉重的詩作風格。 著作《孤獨國》為其重要代表作,將人生的坎坷、心境的悲苦融入他的詩中,在《孤獨國》的扉頁上,他...
蘇偉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54年生於台灣,祖籍廣東番禺。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畢業。四年軍校和八年軍旅背景使得蘇偉貞早期的小說有濃厚軍方小說氣氛,短篇創作連獲1982、1984、1985國軍文藝獎小說獎。不過, 蘇偉貞真正引起台灣文壇注意,應算在1980年代初期所謂「閨秀文學現象」之時。當時,《聯合報》、《中國時報》兩大報的小說獎項紛紛由年輕女作家奪得,蘇偉貞發表的〈紅顏已老〉、〈陪他一段〉、〈世間女子〉以特殊寫作風格刻畫男女情愛,評論家王德威在1996年蘇偉貞得獎小說選集(台北:麥田)的序裡指出,蘇偉貞「要探勘的是(女性)情欲流淌、永不確定的抽...
各有千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中所提「袁、蔣、王、錢」指的是袁枚、蔣士銓、王鳴盛、錢大昕,這四位都是與趙翼同時期的著名學者,在文壇亦享有盛名,袁、蔣二人更與趙翼同為「性靈」派詩人。然而無論他們曾經多麼的顯赫,多麼的意氣風發,畢竟已是時過境遷,終將化為塵土,而起繼後浪各顯優長與特色,是否有人甘於只做傳薪者?所以,在「名流各有千秋在」的時勢下,垂垂老矣者只能帶著昔日榮景,逐漸走向衰逝之途。而其中所用「千秋」一詞,其實早見於漢代李陵〈與蘇武〉詩中,詩云:「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此處「千秋」一詞意指「時間久遠」,爾後才又衍申出「可長久存在」的含意。後來「各有千秋」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各有長處和特色,或各有其長期存在的價值。
依人藩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他衣著破爛,還將自己的衣服重新剪裁後送給他,表示兩人的情誼。他的文章也是十分特殊,獨創一格,引起文壇相當大的震憾,並在〈門律自序〉這篇文章中闡述自己為文的觀點,強調盡信書不如無書,文章並沒有所謂的常體,文人要有自己的風格,不能「寄人籬下」,一味依託前人,守舊習而不改新,不能自創一格。但這句成語後多用其字面義,用以比喻寄居他人屋下生活,不能自立。
珠生老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老蚌生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漢時,一個名叫韋端的大將軍,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元將,次子叫仲將,兩人都非常地優秀。當時在文壇上享富盛名的孔融,與韋端一家有深厚的世交關係。有一次,孔融寫給韋端一封信,信中提到:「前幾天元將來訪,我看他學問高深,才華洋溢,氣度恢宏,將來必定是個能創立大事業的人才。昨天仲將又來訪,我看他資質聰敏,性情敦厚,將來也一定能繼承家業,光耀門楣。沒想到這麼一對寶貴的珍珠,竟然會是出自你這個老蚌的身上,實在是太珍貴了!」因為當時韋端的年紀已大,所以孔融就用老蚌來比喻他,又用珍珠來比喻兩個優秀的兒子。「老蚌生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書言故事.子孫類》:「言...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