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2.516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對數線性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數線性模式是用來分析多因子交叉次數表(或稱列聯表)資料的統計方法,與變異數分析(ANOVA)的線性模式很類似。以二因子交叉表而言,各細格的期望次數之自然對數可用下列線性模式表示:
  lnFij=μ+λ1(i)+λ2(j)+λ12(ij),
  μ是總平均數(相當於ANOVA的常數項),λ1(i)代表橫列平列數與總平均數之差異量(相當於ANOVA的A因子主要效果),λ2(j)代表直行平均數與總平均數之差異量(相當於ANOVA的B因子主要效果),λ12(ij)代表兩個變項之交互作用(相當於ANOVA的A與B兩因子之交互作用)。λ12(ij)=0表示兩個變項沒有關聯。λ1...
網格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用數學方程式來描述真實現象時,可將討論區域以網格劃分,每個網格內的物理、化學特性均假設均一,之後針對每網格求解其統御方程式(governing equation)的數值解。網格模式採用的參考座標系統常為尤拉氏(Eulerian)座標系統,其參考座標不隨時間而改變;此有別於拉格朗進氏(Lagrangian)參考座標系統(高斯煙流模式即採用拉格朗進氏座標系統)。網格模式常用的數值解法為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或有限元素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以一序列規則網格的方式,來區分顯示特定資料的模式。見資料模式
快頁模式RA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頁模式RAM】(page-mode RAM)。
歸納-統計說明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歸納-統計說明模式簡稱「I-S Model」是科學說明的邏輯模式之一類型。
  科學說明(Scientific explanation)又稱科學解釋,是「科學家關於世界的問答」。科學說明是科學家們試圖「對現象或經驗事實回答為什麼」之問題的活動。在追溯「科學說明」的歷史時,常涉及科學說明的一個重要特徵,「科學理論與科學說明的關係」,只有依據「科學理論」做出的說明才是「科學說明」,換言之,運用科學理論來說明某些現象或經驗事實稱為「科學說明」,因此科學說明的靜態特徵為「科學說明是經過客觀檢證的理論之解釋推導歷程。」
  歸納-統計說明模式的形式如下所示:「(說明項)→(被說明...
跨產業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跨產業模式是教育計畫模式的一種,其目的在於利用該國家的「投入產出表」,推算不同教育層次在未來的勞動力理想結構,以估計未來目標時間內的教育需求。
水質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數學方程式描述溶氧、水溫、微生物或(和)污染物在水體中之傳輸及消長作用,可用來預測水質及模擬水體水質變化,也可用於推算水體涵容能力與污染源容許排放量,以供管制污染源之依據。最早之水質模式為史費(streeter-Phelps)模式,是一維定常之定率模式
蘇克曼醫療利用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克曼醫療利用模式是疾病行為之模式。蘇克曼(Edward A. Suchman)認為自個人察知可能染病起,經求醫至康復止,此整個過程,依其疾病經驗(illness experiences)可區分為三個不同的反應階段(stages)。
  1.症狀經驗期(stage I symptom experience):是指個人感到疼痛或身體不適,認知其為疾病症狀,可能對生命構成威脅,並且隨之產生情緒反應。
  2.承認病人角色期(stage Ⅱ assumption of the sick role):假如症狀持續或更加深,隨即進入第二階段。此時個人決定承擔病人角色,並且尋求對其...
特權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計算機系統在執行程式過程中,有兩種不同的模式:特權模式通常指執行作業系統或管理程式時的狀態,非特權模式則指執行一般用戶程式時的狀態。
386增強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微軟視窗系統的工作模式之一,需要80386以上的CPU、2MB以上的記憶體。在這種模式下,系統可以使用虛擬記憶體,並以視窗的方式執行DOS程式,且具有多任務能力。從Windows 95開始視窗系統將只有增強模式,實模式和保護模態都將成為歷史名詞。參【實模式】(real mode)、【保護模態】(protected mode)。
原理建構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理建構模式」旨在幫助教師建立一個明確清晰的有關價值問題教學的基本原理;其主要目的在於增進教師對道德教學基礎或準則的了解,間接地啟發教師發展教學技術和設計課程。此模式由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教授謝弗(James P. Shaver)和奧立佛(Donald W. Oliver)兩人於一九六六年提出,並於一九七四年修訂。
  原理建構模式稱教師為哲學家而非策略家;此模式提出思考價值與道德教育的方法,但沒提出具體明確的教學方法。雖然如此,此模式卻也蘊涵教學方法的涵義。原理建構模式強調教師需要了解民主社會的本質、教師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以及道德與價值的本質。在一般的情況下,此模式注重幫助教師...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