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3.184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桑田滄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句成語,「桑田」就是種農作物的田,也就是陸地。「滄海桑田」原用來比喻環境變化很大,後亦可用來比喻世事無常,變化很快。
席慕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清芳的演繹被公認為詩歌與流行歌曲相結合的典範。作品中浸潤東方古老哲學,帶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種人生無常的蒼涼韻味。 著作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待》《寧靜的巨大》美術論著《心靈的探索》《雷色藝術異論》日記《2006/席慕蓉》 文學觀點在席慕蓉看來,散文是為了整理自己的想法,是主動的;詩是需要靈感的,全靠它自己找到府。眼下,她正在給一個虛擬的蒙古族男孩海日汗寫信,“我已寫到第五封了,發表了四封。我假定這個男孩子住在內蒙古,我寫信給他,跟他說我心裏的感受。這樣的話,我心裏就有特定的...
常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定的數量。《儀禮.聘禮》:「燕與羞,俶獻無常數。」《明史.卷一三二.列傳.李新》:「公、侯家人及儀從戶各有常數,餘者宜歸有司。」
千年田地八百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田地時常更換主人。比喻盛衰無常。《醉醒石》第一五回:「古云:『千年田地八百主』,也無終據之理。」也作「千年房舍換百主」。
孔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也稱為「孔子」。
悲歡聚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世間的聚散無常。《群音類選.卷八.四德記.友餞馮商》:「且痛飲瓊漿百盞,何苦惜分離,這悲歡聚散,原無定期。」也作「悲歡離合」、「悲歡合散」。
不暇暖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班固〈答賓戲〉。 (2)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3) 無黔突:沒有因炊爨而熏黑的煙囪。形容人奔波忙碌,汲汲於行道。黔,音ㄑ|ㄢˊ,熏黑。突,灶突,即砌在灶上的煙囪。 (4) 墨子:墨翟(西元前501∼前416),戰國時魯人,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現存有《墨子》一書,是墨家思想...
參差不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參差不齊」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揚雄《法言.序》仲尼1>以來,國君將相,卿士名臣,參差不齊,一諸聖2>,譔〈重黎〉、〈淵騫〉。 〔注解〕 (1) 仲尼: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一諸聖:完全以聖人之道來衡量。,同「概」。〔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
游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機行動,出沒無常的襲擊。如:「游擊戰」、「我軍在敵後以游擊的方式進行破壞。」
人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生。[例]由於親人死於一場空難,讓他深刻體會到人世的無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