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0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兔死狐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水滸傳》第二八回:「我和你是一般犯罪的人,特地報你知道。豈不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我們只怕你初來不省得,通你得知。」
|
回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種修辭技巧。(註二)如:1.張潮<幽夢影>:「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2.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有村舍處有佳蔭,有佳蔭處有村舍。」 參考資料(註一) 董季棠著:《修辭析論》,台北:益智書局,1985年11月三版。頁373-384。(註二) 蔡宗陽著:《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5月初版。頁216-22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回文英文關鍵字:palindrome
|
來龍去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堪輿學上稱山脈的起伏為「龍」,稱其主峰為「來龍」;稱山谷中的溪流為「脈」,稱其主流為「去脈」。今借指事情的由來和變化。[例]他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我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誤會。
|
寄人籬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卷一二》:「吾輩不肖,方傍人門戶,何暇爭閑氣耶!」
02.《紅樓夢.第一○九回》:「邢姑娘是媽媽知道的,如今在這裡也很苦。娶了去雖說我家窮,究竟比他傍人門戶好多著呢!」 參考詞語︰傍人籬落注音︰ㄅㄤˋ ㄖㄣˊ ㄌ|ˊ ㄌㄨㄛˋ漢語拼音︰bàng rén lí luò釋義︰猶「寄人籬下」。見「寄人籬下」條。
01.宋.劉克莊〈題王推官應麟詩卷〉:「不須更傍人籬落,名父親傳夜半衣。」 參考詞語︰依人籬下注音︰| ㄖㄣˊ ㄌ|ˊ ㄒ|ㄚˋ漢語拼音︰yī rén lí xià釋義︰猶「寄人籬下」。見「寄人籬下」條。
01.《孽海花.第五回》:「崙樵生性高傲,不願依人籬下。」
|
內隱記憶(implicit_memory)外顯記憶(explicit_mem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憶法或再認法測出察覺的記憶。因此個體通常是有意識的、能知覺的狀態,在回憶時需使用意識才能提取記憶(我知道我正在回想)。例如當被問到過去的經驗,像是「國中唸哪所學校?」或「陳小姐是不是高中導師?」時,個體必須藉由回憶或再認以找到答案。(從事意識上的努力以提取該訊息)。外顯記憶反映出從多重訊息處理腦部機制中從上而下的(top down)、同時的訊息提取。這種訊息的大量整合(例如知覺的、語意的、時間的、空間的等等)是個體在有意識回想先前經驗時所必要的。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個體對於訊息的編碼(encode)或提取,顯示內隱記憶和...
|
笑容可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眉開眼笑,笑逐顏開,喜形於色,喜笑顏開反義:咬牙切齒,悲不自勝,愁眉苦臉,滿面愁容辨似: 「笑容可掬」及「喜形於色」都有喜悅表現在臉上的意思。 「笑容可掬」側重於強調外表上的喜悅,並不一定有可喜之事,可用在交際或職業場合;「喜形於色」側重於強調發自於內心,並且無法抑止的表現出喜悅,用在有可喜之事發生時。 笑容可掬 喜形於色 辨似例句 ○ ㄨ 售貨小姐~地走過來,親切地為我們服務。 ㄨ ○ 一知道加薪有望,大夥不免~。
|
心理社會理論_艾里克森(E._Eriks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個時期,需要弄清楚「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以這個「自我認定的形象」為基準來探索未來。反之,將會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將使自己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許多青少年的不良適應行為,就常是角色混淆的結果。中心任務: 同輩群體正面後果: 強烈的團體歸屬感,為將來準備計畫自我品質: 忠誠重要關係: 同輩群體 成人早期(18-34歲)社會心理危機: 親密對孤獨親密關係包含著犧牲與妥協,要達到此種關係,必須靠青年期所獲得的認定感。若不能確立自我認定的形象,對本身缺乏正確的認識,無法做適切的定位,也就不能對他人做永久性的承諾,而形成一種與人疏...
|
改弦易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賢人治國,也無法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易轍」則是出自《晏子》,晏子治理阿地三年,結果民怨四起,齊景公知道了,就召見晏子問他是怎麼一回事,晏子就回答,因為他端正社會風氣,所以心懷邪念的人就有怨言;表揚節儉的人,懲罰偷竊的人,所以懶惰怠慢的人就有怨言;因為不畏強貴,一視同仁,所以豪富權貴就有怨言;禁止官員濫用公帑,所以下屬們就有怨言;事奉貴族不能超過禮制的規定,所以貴族們就有怨言。由此可見,這些人之所以讒謗晏子,並非因為晏子治理不好,而是因為晏子的改革,讓他們既得利益受損,所以才說壞話攻擊他。晏子又請景公不要因此而停止改革,反而要澈底放棄舊路,改行新政,這樣不出三年,就會有好的政聲。這兩個典源一用...
|
目不見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比喻見遠而不能見近。#語本《韓非子.喻老》。後亦用「目不見睫」比喻人無自知之明,不能看見自己的過失。
|
以貌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之子羽。」這段故事在時代較早的《韓非子.顯學》裡就已說到,澹臺滅明有著君子般的儀表,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品行與容貌不相稱。而宰予雖然談吐不凡,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與辯才不相稱。因此孔子感嘆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史記》和《韓非子》對澹臺滅明的記載雖然完全相反,但最後孔子的結論卻是相同的,就是如果以容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行、才能,就會像對子羽一樣,產生誤判;如果以談吐來衡量一個人的智慧,就會像對宰予一樣,產生誤判。後來「以貌取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以容貌儀表作為評斷或選取人才的標準。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