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9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捆綁、捆紮。《墨子.節葬下》:「穀木之棺,葛以緘之。」北周.庾信〈傷心賦〉:「藤緘軎櫝,櫱掩虞棺。」
|
落井下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明.徐𤊹《徐氏筆精.卷八.諺》:「今人諺語皆本於古,句法恒相類,如:掩耳偷鈴、刻舟求劍、坐井觀天、抱薪救火、守株待兔、膠柱調瑟、落井下石……屋上架屋。人皆常談,鮮有究其義者。」
|
瀰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遍布、滿布。如:「戰雲瀰漫」。明.高啟〈秋日江居寫懷〉詩七首之三:「芙蓉澤國瀰漫雨,禾黍田禾掩冉風。」也作「彌漫」。
|
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蒙蔽、遮掩。《荀子.不苟》:「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
|
醉生夢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醉生夢死」是用來形容人的生活目的不夠明確,恍恍惚惚,好像是喝醉或在睡夢中。宋代大儒程頤在〈明道先生行狀〉一文中,譴責當今學者說:「雖才高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而這一切,乃源自於「道之不明」。正道無法彰明,則「邪誕妖異之說」橫行,迷惑人心,掩蔽良能,即使是聰明之士,亦因受異端邪說的蒙蔽,以致於心智無法清明。「醉生夢死」就用來比喻人糊裡糊塗地活著。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亦曾說過:「『百姓日用而不知』,便是不知所謂發生,亦不知所謂收斂,醉生夢死而已。」(見《朱子語類.卷一一六.朱子.訓門人四》)朱子認為一般人這樣一日過一日,懵懵懂懂,對一切事物的發生都不知其所以然,此即所謂「醉生夢死」...
|
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掩蓋、關閉。《淮南子.脩務》:「攄書明指以示之,雖闔棺亦不恨矣。」《文選.潘岳.寡婦賦》:「靜闔門以窮居兮,塊煢獨而靡依。」
|
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衣袖。[例]連袂前往、掩袂哭泣
|
惱羞成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惱羞成怒」原作「老羞成怒」。每個人皆有羞恥之心,有的人感到難為情時,會設法改正錯誤,除去羞恥之處;有的人卻硬著頸項不願悔改,反而發怒來掩蓋自己的羞恥,指責他人,這種情形便是「惱羞成怒」。《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敘述安老爺為眾人解釋十三妹為何要報父仇,十三妹的父親原本在朝為官,他的上司想讓自己的兒子娶十三妹為妻,但十三妹的父親是個尚氣節的人,平日不喜歡其上司趨炎附勢的作法,因此不肯答應,上司見自己被拒絕,便老羞成怒,藉公務之便,彈劾十三妹之父,將他下獄害死。文中的「老羞成怒」,與「惱怒成怒」的意思相同,都是極為羞惱,轉而發怒恨人。後來「惱羞成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因羞愧到極點而惱...
|
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掩飾。如:「文過飾非」。《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
不寒而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衍、杜周為縱牙爪之吏,任用,遷為廷史。軍數出定襄1>,定襄吏民亂敗,於是徙縱2>為定襄太守。縱至,掩3>定襄獄中重罪輕繫4>二百餘人,及賓客昆弟私入相視亦二百餘人。縱一捕鞠5>,曰「為死罪解脫」6>。是日皆報殺7>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猾民8>佐吏為治。 〔注解〕
(1) 軍數出定襄:指定襄歷經幾次兵禍。數,音ㄕㄨㄛˋ,屢次。
(2) 義縱:?∼西元前117,西漢河東人。漢武帝時,其姊治瘉后病,縱遂獲官職。為官直法行治,嚴刑峻罰,不避貴戚。後因事犯武帝,被處死。
(3) 掩:拘捕。
(4) 重罪輕繫:重罪輕判。
(5) 鞠:同「鞫」,審問。
(6) 「為死罪解脫」:漢制,為...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