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見「瑙」條。
詮釋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文關鍵字:Hermeneutik 參考資料何萬福(2004)。傳統與批判詮釋學研究--高達美與哈伯斯對話與宗教詮釋的意義。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頁154。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國際不打小孩日(430_Spank_Out_Da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罰的國家,『不打小孩日』提供了一個機會,讓關心此議題的組織和個人來提倡正面管教,並呼籲終止體罰。」莉尼爾森(Mali Nilsson) 國際拯救兒童聯盟反體罰專案委員會主席「『不打小孩日』有助於將焦點放到極需關懷的兒童人權和需求上。只有在家和在學校感到安全,孩子的學習才有最佳的效果。懂得不用打來對待孩子的父母也比較快樂。體罰這個壞習慣是可以被戒除的,請共同參與這個教育運動。」娜汀布洛克(Nadine Block) EPOCH-USA的聯席主席,同時是位校園心理學家 資料來源大紀元文化網
訊息處理學習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記憶(semantic memory)。至於各階段之間如何產生雙向的心理作用,則是經由輸入、輸入編(encoding)、貯存、解碼(decoding)、檢索(retrieval)、輸出等心理表徵作用。 在教學上的應用在教育應用上,訊息處理學習論對人類的知識學習、認知及社會發展等各方面,提供了最具科學性的解釋,成為近三十年來最被廣為採用的學習理論。基本上,訊息處理學習論所提出的教學應用課題與認知歷程有直接的關係,其教學設計重點在於將知識的邏輯意義(logical meaning)轉變為心理意義(psychologica...
價值連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濟公傳》第一三八回:「看他這屋中的擺設,全都是世上罕有之物,各樣的盆景古玩,俱都是珊瑚瑙,碧犀翡翠,價值連城!雷鳴、陳亮平生目未所睹。」
望而卻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而想趕上前人的成就,是不可能的。徐光啟(西元1562∼1633),字子先,明朝算學家,上海人。從利竇學天算之學,為中國人研究西洋科學之始,曾任禮部尚書。譯著甚多,以幾何原本、農政全書等最著。當時明朝政局混亂,黨爭造成朝政敗壞,國力日衰。徐光啟看到這種情形,便感嘆地表示,黨爭耗費了士大夫的精力和才智,而對國家社會毫無幫助,而且同黨之人對彼此的陋行姑息容忍,更叫他每次想到就非常痛心,看到了就退縮不前,不願與之同流合污。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七》:「今藏園、甌北兩才子詩,鬥險爭新,余望而卻步。」則以「望而卻步」形容蔣士銓、趙翼的詩太過艱澀難懂,令人讀了就會退卻害怕。「望而卻步」一般用來形容...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紀錄,一次是1885年,第二次是1907年。德奧合併後,弗洛伊德和全家逃出奧地利並得到他的病人和朋友麗·波拿巴公主的資助。1938年6月4日,他們經過法國巴黎到英國倫敦的漢普特斯,住在20 Maresfield Gardens,今弗洛伊德博物館。當他離開德國時,弗洛伊德被要求簽署一份他曾被納粹尊敬對待的聲明。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特別在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他是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和喜劇演員、政治家、作家克萊門特·佛洛伊德的祖父,同時也是旅行家艾
洛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經驗主義代表人物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為英國哲學家。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此外他也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他發展出了一套與湯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不同的理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時,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了這種同意,那麼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二、著作《人類悟性論》、《教育論叢》,提倡經驗主義的...
羅漢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隨處結黨;且衫褲不全,赤腳終生也。大市不下數百人,小市村  規制不下數十人,臺灣之難治在此。(噶蘭廳志卷二)切岱等各莊,欣逢盛世,安居樂業,毫非不染。冤有不事生業,賭□□徒,綽號「羅漢腳」,結黨成群,日為流丐,夜行鼠竊;身窮計生,靡所不為,暮夜之間,且將病斃丐屍□□殷實之家,或丟田頭、園尾、街衢、路巷,或移吊園頭樹木,藉屍嚇騙,以致差保到地查視,不肯收埋,□索分肥,為害不淺!(臺灣南部碑文集成)闖兄,羅漢腳之別名也。近日樹旗聚眾,多以械鬥開端,非真有大志也。逞一朝之忿,冐不韙之名,身膏蕭斧,懵然未悟,可哀也哉!(海...
牡丹社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顧一切向台灣出兵。1874年5月,日軍在射寮(今屏東縣車城鄉)登陸,清廷毫無所悉,經英國駐華公使威妥(Thomas Wade)告知總裡衙門,才獲得訊息。日軍在恆春整軍後,一面攻擊車城、枋山、獅子的原住民部落,一面前往滿州原住民部落招撫,清廷原擬以海難糾紛來解決,在了解日軍對台有佔領之意後,急忙任命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於6月中趕赴台灣,與日軍交涉。在沈葆楨的調度下,淮軍,台灣土勇營向南部集結,日軍查覺有異,也擬定進攻台灣府城(今台南市),雙方劍拔弩張,最後透過外交協商而化解。10月,清廷與日本締結「北京專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