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282 ms
共 5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老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子的別稱。參見「李耳」條。
|
有無相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和無由互相對立而生。《老子》第二章:「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知足不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老子》第四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晉書.卷九六.列女傳.涼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傳》:「今國雖小,足以為政,知足不辱,道家明誡也。」
|
畋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獵。《老子》第一二章:「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觀其大抵所歸,莫不高談宮館,壯語畋獵,窮瑰奇之服饌,極蠱媚之聲色。」
|
大智如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致仕啟〉為歐陽修辭官獲准後,蘇軾寫給他的信,文中用「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稱頌他的勇氣與智慧。早在《老子》中就有「大巧若拙」這句話,意思是:真正靈巧的人,往往外表看起來似乎笨拙。蘇軾的這兩句話明顯脫胎於此,意指真正有勇氣的人,反而不會去彰顯他的勇敢;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不會去賣弄他的聰明。後來「大智若愚」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被用來表示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愚笨。出現「大智若愚」的書證如明.李贄《焚書.卷三.雜述.李中谿先生告文》:「蓋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並砌,務欲以實其堅。是故大智若愚焉耳。公之向道,其篤也如此。」
|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沒有能人,普通人物亦能稱王稱霸。《冷眼觀》第一四回:「靠著老子做過上海道,在城裡面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弄慣了的脾氣,陪著朋友來吃臺把酒,就像是連四塊下腳錢都是冤枉花的。」也作「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不怕死,為何還要用死來威嚇他們?用以表示對虐政所提出的警告。當人民生活困厄,生不如死時,雖有嚴刑峻法,也無法對人民產生制約的力量。《老子》第七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被褐懷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身穿粗布衣,而內懷寶玉。比喻賢能之士,隱藏其才能,不為人知。《老子》第七○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孔子家語.卷二.三恕》:「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被褐而懷玉,何如?』子曰:『國無道,隱之可也;國有道,則袞冕而執玉。』」也作「被褐懷金」。
|
口中雌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信口雌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信口雌黃」原作「口中雌黃」。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時代環境的動盪不安,道家老子和莊子的清靜無為思想,因此得以流行,許多人都喜歡以老莊思想為談論內容,王衍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每每在談論老莊玄妙的哲理時,總能侃侃而談,即使是講錯了,或是在道理上有說不通的地方,仍然不慌不忙地隨口改正,彷彿嘴裡含了雌黃,隨時改正,所以大家都稱他是「口中雌黃」。後來「信口雌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顧事實真相,而隨口亂說或妄作批評。出現「信口雌黃」的書證如清.張雲璈〈察吏行〉:「太守觀察本切近,豈肯信口生雌黃。」
|
小國寡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小,百姓少。語出《老子》第八○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後常用為自謙之詞。《文選.潘岳.在懷縣作詩二首之二》:「登城望郊甸,游目歷朝寺。小國寡民務,終日寂無事。」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