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達權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通權達變」之典源,提供參考。 《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先主上言漢帝曰:「……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凶極逆,主后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常恐殞沒,孤負國恩,寤寐永歎,夕若厲。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寔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三省1>,受國厚恩,荷任2>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
祗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敬奉。《書經.大禹謨》:「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三國魏.曹植〈責躬〉詩:「皇恩過隆,祗承怵。」
悲劇反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悲劇情節中,人物的動作、信念與後來的發展扞格顛倒,形成嘲弄警的諷刺,這種悲劇中情境逆轉的藝術效果,稱為「悲劇反諷」。
打草蛇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打草驚蛇」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在宋朝鄭文寶所著的《南唐近事》一書中,曾記載這麼一個故事:王魯,南唐人,生卒年不詳,曾任當塗縣的縣令。他在任上時,貪汙收受錢財。有一天,他在府裡批示案件,其中有一個案件是地方百姓聯名控告主簿貪收賄賂。王魯看了嚇一跳,事實上收賄的不只主簿一人,他也有份,於是在卷宗上批示:「你們雖然只是用棍子打草叢,但是我就像藏身在草叢中的蛇,已經有所警。」這件事一經傳揚出去,成為好事的人取笑批評的話柄。後來「打草驚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
禪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僧侶用具。截竹成杖,以綿裹其一端。禪坐有昏睡者,則用杖輕觸其身,使其警。《水滸傳》第三回:「直教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
枕戈嘗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枕兵器,口嘗苦膽。形容時時自我警,奮發圖強,以備殺敵報仇雪恥。《陳書.卷一.高祖紀上》:「自寇虜陵江,宮闈幽辱。公枕戈嘗膽,提劍拊心,氣涌青霄,神飛紫闥。」《明史.卷一六四.聊讓傳》:「陛下枕戈嘗膽之秋,可不拔賢舉能,一新政治乎?」也作「枕戈飲膽」。
聯合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華民國著名的報紙之一。由王吾創辦,前身為《全民日報》、《民族報》、《經濟時報聯合版》,民國四十二年改為該三報之聯合報,四十六年定名為《聯合報》。新聞風格具民營報業色彩,發展聯合報報業相關集團。
出乎反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出爾反爾」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孟子.梁惠王下》載,春秋時,鄒國與魯國爭戰,鄒國人民皆不願為國家效死,讓鄒穆公非常的生氣與無奈。孟子告訴他說:「你的人民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當他們遭遇饑荒時,官吏們對朝廷隱瞞災情,任由災民流離失所,餓倒街頭,現在他們當然會用這樣的態度回報。曾子不是曾警人說:『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將會同樣的回報在你身上。』若是您從此施行仁政,未來人民一定也會有相對的報答。」後來「出爾反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待你。今則多用以比喻人的言行前後反覆,自相矛盾。
吳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清代漢學派別之一。以漢儒經說為主,旁及史學和文學。源於吳中惠周,而成於惠棟。代表人物有余蕭客、江聲、錢大昕、王鳴盛、江藩等人。相對於戴震為主的皖派而言。
悵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恍惚。晉.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一:「悵怳如或存,迴遑忡驚。」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二齣:「獨坐思量,情殊悵怳,真個可憐人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