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2.3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啟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啟發開示。也指從啟發開示中得到的思想、道理或心得。[例]這位傳道者啟示了在場的聽眾,要把當下,珍惜現在。
天涯海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據《文苑英華.卷六八二.邊防上》引)年號武平,國即清晏,君之聞此,寧不欣躍。但昔緣王事,遊踐貴鄉,日想山川,依然舊識。吾既忝荷朝私,位逾臺袞,身持帝王之柄,手天下之圖。故鄉如此,誠為衣繡,故人不見,還同宵錦。天涯藐藐1>,地角悠悠2>,言面無由,但以情企。今者王猷帝載,化被無垠,浮海窮山,罔不咸格,投竿負鼎,馳步蒼龍,崖穴丘園,爭趨金馬,君之才具,信美登朝,如戀本鄉,不能遊宦,門中子弟,望遣來儀,當為申聞。 〔注解〕 (1) 藐藐:曠遠廣大的樣子。 (2) 悠悠:眇遠無盡的樣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機會。[例]失時、時機、及時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勢力。如:「權力」、「大權在」。《文選.賈誼.過秦論》:「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瑱字指的是耳上的玉,眞是聲符(從填、闐、磌字可證)。一般來說,不只作為葬玉,瑱也泛指所有裝飾在耳部的玉飾。被稱作「葬玉」的,都是專門為了殮屍製作的玉器,也叫作「殮玉」。當葬玉的瑱,因為是要塞住「竅」的,不會做得太大。除了耳之外,其他部位包括了鼻、前後陰、眼、乳、臍,還有夾在肘間的、手的、填背的、擱腳的、枕頭的通通都有。一般認為玉有著防止腐爛的效果,《抱朴子》:「金玉在九竅,則死人不腐。」眼、耳、口各兩竅,口及前後陰各一竅,將這九竅通通用玉封住,便能保持身體完整,尤其王公貴族會做得更為徹底。不難看出其實中國人對於長生十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奮鬥的方針或憑藉。如:「把住你人生之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評論是非。如:「議論」。《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唐.張說〈開元正歷乾符頌〉:「斗水不能評巨壑之量,隙光未足議大明之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以手的虎口和手指緊緊圈住。[例]掐脖子 ◎
不辨菽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菽,就是豆子。麥,則是麥子。兩者都是很普通的農作物,而且形狀完全不同,極容易分辨。如果一個人連豆子、麥子都無法分辨,就是形容這個人非常無知,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當時晉國發生政爭,貴族大夫欒書、中行偃為了爭奪政權,先殺了受到厲公親信的胥童,然後又殺了厲公,立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是為晉悼公。周子時年才十四歲,根本無法親政,且有年長的哥哥,但欒書等人為了掌政權,把周子當成傀儡,就稱讚周子十分聰明,並詆毀他的哥哥,說他十分無知,連豆子和麥子都沒辦法分辨,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做國君呢?後來「不辨菽麥」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人愚昧無知。亦用來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掌、主持。如:「拿權」、「拿主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