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觀光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吸引外國遊客來臺觀光,民國七十八年起實施配合觀光節的系列民俗藝文活動,為期一週。
爬孤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元節民俗遊戲。源於福建一帶。本因鬧飢荒,富裕人家為平息紛爭,共同籌款設置孤棚,讓飢民公平爬上棚頂爭食。今日則演變為由四根長杆架設一高約三十餘尺的高架,杆上塗抹油脂,參與者分成四隊分由四杆爬上,以先爬上棚臺者得勝。是一種鬥智鬥力的遊戲。臺灣恆春地區仍保留此風俗。
動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日常生活常用的器具。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八.民俗》:「或有新搬移來居止之人,則鄰人爭借動事,遺獻湯茶。」也稱為「動使」、「動用家事」。
公央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臺灣的民俗雜耍。由一人身背道具,打扮成老公公背老婆婆的模樣,表演誇張逗趣的姿態動作,造成滑稽趣味,多於迎神賽會時演出。也稱為「公背婆」。
天穿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俗以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相傳女媧氏於此日補天,故民間於當天用紅絲線繫餅,放在屋頂上,稱為「補天穿」。另一說以為正月二十三日或三十日為天穿節,說法各異。
鞞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手持小鼓、搖動作響的民俗舞蹈。
抬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間迎神賽會中的一種民俗技藝表演。一般由兩三個人扮演各種民間傳說或戲曲小說中的人物,坐在木製的四方形閣子裡,並布置有花草樹木的亭臺樓閣,由人抬著或搭載於車子上遊行街頭,以增添神明出巡的威儀和光彩。也稱為「藝閣」、「詩意閣」。
蜈蚣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技藝表演。演出時以數十塊木板搭成長條形的臺座,以人力或裝上車輪行走,上面坐著由適齡兒童扮演的傳說或神話人物。由於木板搭成的長條臺座連結成行,形狀很像蜈蚣,故稱為「蜈蚣陣」。常於廟會節慶中演出,具有濃厚的宗教性質。也稱為「蜈蚣棚」、「蜈蚣坪」、「蜈蚣閣」。
旱船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舞蹈。用紙或竹片等紮成彩船,一人在船中搖幌,一人在船外戲弄。參見「跑旱船」條。
搓圓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圓仔,即湯圓。民俗於歲時喜慶,尤其在元宵和冬至二節,閤家搓湯圓,取團圓吉祥之意。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