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橫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中插身進去。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或見軍鋪收領到鬥爭公事,橫身勸救。」《水滸傳》第一四回:「兩個又要廝併,這吳用橫身在裡面勸,那裡勸得住!」
帶徒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工作中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徒弟。如:「木雕師傅覺得年事已高,於是開始帶徒弟,希望能把這項民俗技藝傳下去。」
攻炮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客家村落的民俗活動。也稱為「尖炮城」,已有百年的歷史。以一株青竹作中間支幹,上以細繩繫上一青竹枝,竹枝上懸掛一個紅紙紮成的炮城,內置鞭炮,高度離地面約五至六公尺。再由地面上攻炮城的人手執鞭炮,點燃引線猛往炮城投擲,誰先點燃炮城內的鞭炮,誰就得勝。
弄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雜技。即耍壜子。耍弄時,用手抓起磁壜,在空中轉動,使盤旋於腰腹或兩腋兩股之間。清.顧祿《清嘉錄.卷一.新年》:「置磁甏於拳,以手空中抓之,令盤旋腰腹及兩腋兩股,倏起倏落,謂之『弄甏』。」
跨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舞蹈。舞者在腰間繫上小鼓,兩手各持鼓槌,邊擊鼓,邊歌舞。
中幡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技藝表演活動。流行於北京等地區。「幡」是旗幟的一種,「中幡」則為一種裝飾華麗,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於比賽的旗幟。經常會在竿頂上飾有一層至數層由彩釉、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組成的圓形裝飾物。表演時,藝人們將竿子豎起托在手中,舞出許多花樣。原為皇室儀仗隊的表演活動,後演變成民間廟會中的表演節目。
頭足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豬頭、蹄膀祭神祈福。宋.洪邁《夷堅丙志.卷一一.胡匠賽神》:「番陽民俗,殺牲以事神,貧不能辦全體者,買豬頭及四蹄享之,謂之頭足願。」
大年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農曆除夕。為陰曆十二月最末一日的晚上。宋.洪邁《夷堅甲志.卷六.史丞相夢賜器》:「正旦日,以語其夫人。夫人笑曰:『昨夜大年節,民俗所重,我家尚無杯酒臠肉,虛度歲華,安得有金銀如是之富?』」也稱為「大年日」、「大年夜」、「大除夕」。
拉大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早期的民俗雜藝。將彩色的畫片掛於裝有凸透鏡的木箱中,如電影般的供人觀賞。參見「拉洋片」條。
踏高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遊藝。將腳綁在棍上踏板藉以行走。也作「踏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